关于生命教育的话题,是我们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要用智慧去和孩子探讨的重要命题。关于生和死都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而是由许多次级概念组成的。以生命的概念来说,可分为成长、繁殖、自主运动、遗传和发展改变等次级概念。而死亡概念,也可以分为不可逆性(死者不会复生)、停止性(所有生理和心理功能停止)、因果性(因为某些客观因素而导致死亡)和不可避免性(死亡是所有人都会遇到的)这样四个次级概念。因此,在孩子的每个发展阶段,根据他们的认知特点,身心发展水平,我们都可以去和孩子展开一些关于生命奇迹的对话。
而亲子共读,无疑是和孩子建立亲密联结,开展这种有意义对话的一种有效形式。因为,当我回顾八年多的亲子共读时光时,会发现,几乎在孩子的每一个阶段或每一个敏感期都会有一本,对于孩子的认知图式有着重大影响的书。
回顾自家孩子在妈妈肚子里就开始的亲子阅读历程,再参照皮亚杰认知结构发展理论来看,在孩子的前运算阶段(2-6、7岁)出现过两套对他影响最大的童书,其中一本就是《小鸡球球和向日葵》,这是一本温馨中又带着点忧伤的绘本。
春天到了,小鸡球球去山坡上散步,发现了一粒葵花籽,它想要吃掉它,结果葵花籽发出了小小的声音,让它明天再来,就可以吃到两片叶子了,就在这样一天一天的等待中,小鸡球球再也不想吃向日葵了,因为他们成了好朋友,夏天向日葵保护着小鸡球球,给他遮凉, 挡风雨,小鸡球球给向日葵拔草,除虫子。快乐的日子一直持续到秋天来临,一天的早晨,小鸡球球发现向日葵焉了、弯下了身子,以为好朋友生病了的小鸡球球,上坡、下坡、摔倒又爬起一小桶一小桶的用嘴衔水,浇灌着向日葵,拼命的拯救自己的朋友,可仍然是在一天彻底的失去了,他一遍遍的喊着向日葵的名字,流下了伤心的眼泪。故事来到这里时,我至今记忆犹新,孩子也流下了眼泪,他伤心的说:“妈妈,可不可以不要让向日葵死掉?”那一刻,我也有些感伤,该如何回答这个沉重的问题呢,想了想,我紧紧地抱着小家伙说:“儿子,这就是自然界的规律,无法抵挡,就像随着你一天天长大,爸爸妈妈也会渐渐老去,直到有一天再也不能陪伴你。”这样一个关于生死的话题,对于当时还处于泛灵论(这个时期的儿童无法区别有生命或无生命的事物,常把人的意识动机、意向推广到无生命的事物上)时期的儿子来说,他也许并不太懂死亡的真正意义,但那一该在亲子共读中,通过紧紧的拥抱,我们好像建立了某种联结,还记得当时儿子紧紧依偎在我怀里,小声的说:“妈妈,那你以后要多做面膜哦,你不是说过做面膜可以让你慢点老吗,这样你就可以一直陪我了。”一些好的童书,就如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良师益友,见证着孩子的每一个重要时刻,而对于我们来说,正是《小鸡球球和向日葵》这本绘本,给孩子开启了关于生命教育的第一课。在后来的亲子阅读中,也出现了一些很重要的童书,比如让孩子深深爱上昆虫和大自然的科普绘本《法布尔昆虫记》、比如让孩子过渡到独立阅读的《米小圈脑筯急转弯》……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只要我们做好早期的亲子阅读,把握好孩子的每一个敏感期,就会发现优秀的童书胜过说教,这些书就如春风化雨,给孩子带来很多潜移黙化的影响,做为亲子阅读的陪伴者,我们只需要静静等待,给予孩子最大的阅读权利,孩子就会给我们很多的惊喜!
那么,如何有效的亲子共读呢?在共读的过程中,重点是书还是孩子呢?毋庸置疑,亲子共读的重点当然是孩子。童年亲子阅读的主旨,回归到本质来说是为了满足孩子的需要,让孩子在阅读中获得乐趣。因此,在亲子共读中我们应该注意到孩子的感受,与孩子进行良好的互动,通过阅读,获得一种高质量的亲子陪伴关系。当然,孩子对于阅读的喜好,也是可以来引导的,如果认为某些童书确实不错,适合自已的孩子阅读,我们也可以用上些“小心计”,也是有可能让孩子将兴趣转移过来的,比如,将想让孩子看的书,放在显眼的位置,装做不经意的样子,和家里其他成员讨论起这本书是如何有趣,再比如为这些书设计一些新的玩法……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可能没有任何一种教案完全适合我们自己的孩子,我们需要的是在亲子阅读中去发现和了解孩子,用爱和智慧去找到最适合TA的那些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