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买秋叶的网上课程送的,其中有一串书单,冲着这个书名选的这本书。这也是我最近的状态。自从加入彭小六的100天读书训练营之后,我也一直在思索以及探索这个问题:学习究竟有什么样的方法?然后花了一周时间(每天一个番茄中),看完了这本书。
《学习之道》,作者乔治维茨金,曾9岁起便8度荣获全美象棋冠军的天才神童,纵横西方棋坛10年后,改行研习太极拳,并连续21次荣获全美太极冠军级世界冠军的“太极拳王”。
是不是不可思议?甚至匪夷所思?一个人在一个领域能做到翘楚已是难得,何况是两个看上去风马牛不相及的行业。那么,他的“学习之道”是什么呢?本篇读书笔记中列出一些我本人比较有感触的内容分享给大家。
1,整体理论与渐进理论
发展心理学对智力的“整体理论”与“渐进理论”进行了区分。整体理论倾向于将成败归结于一种与生俱来、无法改变的能力水平,并且在遇到挑战时最易采取“无助反应”,因为他们需要一直追求、维持一个完美的形象,而这一形象却是那么的容易被击碎。而渐进理论则更易于认为成就是通过一步一步循序渐进的努力而获得的,他们采取的是“掌握取向反应”,就算遇到了困难,也会去试着通过自己的学习努力解决难题。
那么这两种反应都是如何造成的呢?通常都是跟家庭的教育方式有关。这里我注意到一个差异,就是中外教育方式的差异。这几年我们中国的父母很多都受到赏识教育的影响(原理是心理学的阳性强化法),对孩子大肆赞扬,动不动就说宝贝你真棒,你好厉害,而国外的父母则在夸奖时则更强调所做的具体事情,比如说你帮忙打扫的院子非常好。前者给孩子的印象是,我本身就很好,做什么事都好,时间久了就容易形成整体理论。而后者则是给孩子这样的印象:我表现好是因为我做了这件事,以后更会采取学习理论。
2,划小圈
所谓划小圈,是指你把一个普通的精简动作练习,把复杂动作分解,然后一个个练习,成为身体的一部分。伟大的武术家不是神秘主义者,而是极度专注的艺术家。你之所以比别人厉害并不是因为有着那些华而不实的大招,而是因为你的直拳比别人更快,你的踢腿比别人更有力。当你把每一个简单的动作做到最好,那你在技能上就可以压倒各种对手。这里也印证了一句话,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就是一种艺术。一颗浮躁不定的心永远也不会有所成就。这里想说一下中国的很多企业,本来做本行业做的好好的,然后看别的行业好也去做,多产品多行业发展乃是普遍。我的一个朋友的家族企业就是做箱包起家的,然后做服装,家纺,房地产是不可少的,近年来开始在做白酒。当然目前也没什么不好,可是也没什么特别好。这里必须要提一下日本的企业了。日本都很多百年企业,做产品做的也很专一,做锅的就一直做锅,做马桶盖的就专注于马桶盖,那么多年就一直做这件事,所以尽管人家的东西贵,国人去了还是自己买了还给亲戚朋友带,而我们一直做的抵制日货也是口号声大于行动。所以,在抵制日货的背后,我们是不是该学学别人的专注,然后自己做出可相媲美的产品,这时,不用喊口号,大家也会支持国货的。
3,软区域
我们在遭遇重大事件的时候,总会在不知不觉之中使得自己进入一种僵硬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我们并不能表现出自己的真正水准。我们在重要时刻会遭遇各种不喜欢的情况,比如周围有烟味、噪音、对方干扰等等,我们能做的并不是想办法逃离这些东西,更不是暴跳如雷,我们要试着去适应这样的环境,让自己的思维跟着周围或心里的节奏走下去,让自己保持那种柔软的状态,然后才可以真正发挥出自己的最佳状态。但是这一点真真是难,作为一个吃五谷杂粮的凡夫俗子,怎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所以就需要不断的刻意修炼。这里提到一个方法,就是记录自己的状态。在什么时间地点人物下发生了怎样的情绪波动(心理体验),通通记录下来,然后记住这些情绪点,再去体验相同的情景,并特别留意这些点并暗示自己保持平静,通过长期的坚持训练,会慢慢把这些僵硬变成自己的软区域。
4,漩涡效应
在体育比赛当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个现象,原本势均力敌双方中的一方在犯了一个错误之后往往连续失分,最后彻底溃败。大部分时候双方对峙的差距其实只是一线之隔,当情况变化之后我们可能丧失了优势,而我们的内心往往并不能很好地接受这个变化。这个时候心理的微妙变化往往会使得我们的表现大失水准。我们往往不能理性地面对沉默资本,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去冷静,去深呼吸,去接受这个变化。举个栗子,前段时间丁俊晖的表现差不多就是这样,连续输给非职业赛球手,一个烂球以后基本就是一蹶不振,最后被网民骂的不行。抛却客观因素,如果丁欧巴能够及时调整心态不被一开始的失球所影响,也许结局会大不一样。当然这只是我一个美好的猜想了。
除了以上提及的具体内容,作者还感悟了很多。所以这里要说到一个”悟“字。对于一个善于学习的人来说,悟性非常重要,懂得自省,并善于总结自己的优劣势,扬长避短,化劣为优,并且最最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坚持再坚持(是的,有时候你与天才的距离就差一个坚持),最后方可能取得真经然后娶了白富美嫁给高富帅到达人生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