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刚结束期末考试,女儿特意早早洗完 了澡,跑来找我说:“好幸福啊,终于可以随便看书了!妈妈,这本书和以前的绘本都不一样。你陪我一起看吧!”好啊,正想着因为女儿长大,尽看些大部头书,好久都没沾女儿光看过绘本了呢。最近一次看绘本还是谢尔.希尔大叔的《失落的一角》。私心是偏爱绘本的。对于颜控的我来说,经典绘本的画面唯美自不必说。好的绘本真是浓缩的艺术,融合了许多普世的人生智慧与哲学。慢慢看,都会体味出来的。更有滋养、抚慰大小读者和塑造真善美品格的神奇功能。
于是,便欣欣然和女儿一起偎床头,看起她手中这本水心老师推荐的绘本来。 其实是本多美的书,纯白坚挺的书脊,暗红的外砖墙壁,可爱的金发小女孩撩起透明的窗纱,透过白色的窗棂,讶异地看着窗外。玻窗上正清楚照着纳粹兵士们的镜像。
这是以一个小女孩的视角讲述的发生在一个德国小镇上的故事。女孩名叫罗斯·布兰奇(也是个由德国青年组成的反战团体的名字)她见证了二战时期她所居住的德国小镇上出现的一系列纷扰喧闹的事件——人们手持纳粹小旗向卡车上的德国士兵欢呼致意,一批批青年穿上军装被来到小镇上的卡车带走了,装甲车从他们学校教室窗子下一辆接一辆地向东开过去。她目睹了一个小男孩从一辆装满男男女女的囚车上跳下逃走,一名纳粹士兵端着冲锋枪在后面追逐。小男孩被迎面而来的镇长拦住了去路,乖乖地举起双手,被押回到囚车上。囚车载着那些人远去了。罗斯·布兰奇不知道那辆囚车会开往何处,好奇心促使她向囚车开走的方向追去。她沿着囚车的车辙印来到了小镇外的树林中。在一片空地上,一道带电的铁丝网挡住了她的去路。铁丝网后面站着一群瘦弱不堪的人,他们穿着条形图案的囚服,左胸上都戴了一个黄色的六角星(纳粹分子强迫犹太人佩戴的标志)。他们之中还有很多儿童。罗斯·布兰奇得知那些孩子十分饥饿后,便把自己随身带的面包片从铁丝网的缝隙中递给他们。 此后,她经常想尽一切办法带着尽可能多的食物来到这儿,把吃的东西送给铁丝网里面的孩子们。直到有一天,小女孩头上的红色蝴蝶结消失了,在大雾弥漫中来到那块开阔地。空地上的情景却突然变了:铁丝网被拆除了,里边的木板房也不见了,不远处晃动着德国士兵模模糊糊的身影。突然,一声枪响……
别说女儿,就我们这代人又何曾经历过那样残酷的战乱呢?更别提畏惧喧哗街巷,遭遇饥寒交迫的时候了。
贯穿于绘本始终的,压根就没有血腥和战争,但一幅幅交错的多彩画面却仿佛把我们母女推进了无底深渊,告诉我们世界曾经这样子过:二战残酷,纳粹变态,民众疯狂,犹太民族苦难深重。越往下看,越能感觉到一种压抑得难受的黑暗。却还是耐住性子来看着这一幅幅的画面,仔细欣赏画家在每一幅画面中精心设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甚至一个个人物的衣着、配饰等,找寻每一幅图中隐藏的秘密。一页页翻过,意大利插画家罗伯特·英诺森提意大利插画家罗伯特·英诺森提式的格调。没有几句的话,翻到最后却是总忍不住流泪:罗斯.布兰奇的母亲一直等着她的小女儿,等了很久……春天在歌唱。书末就是那一朵在铁丝网上枯萎了的小花,苍凉得令人震撼了,止不住地悲从中来……
沉重,真的太沉重! 沉重之余又能感觉到一种悲伤的温情。这小小的温情,恰融在小女孩的天真浪漫、善良心性、乐于助人,清澈双眸,和她眼中的战争里……
后来,才知道小女孩的名字罗斯·布兰奇在法语中的意思是“白色的玫瑰”,白玫瑰的花语是纯洁、高贵,正衬着小女孩的纯洁无瑕和本真。难怪书名叫“铁丝网的小花”,原来都是有象征意义的。
看故事正文最后一幅画中,漫山遍野万木葱茏,鲜红的花蕾在其它颜色花朵的映衬下缀满整个山坡。这是人性未泯、正义最终战胜邪恶的象征。即使女儿,也明白了,无论何时何地,善良、同情、爱心和本真,都该是一个人,甚至一个民族最基本,且不可或缺的道德准则。
我相信,明白这一道理的孩子,以后再怎么也不会差到哪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