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中起,因为同学的嘲讽,就有想过把英语学好。但面对枯燥的试题,望而生畏了。等到了大学,这个想法依然强烈,甚至花钱去外面培训机构进行学习,以及在大学期间自己组织英语晨读班,就是为了督促我学习口语。更有甚的是在16年辞职去到武汉待了半年去学习英语口语,离开武汉,没有原来的环境,口语又退回到只是单纯的发音而已。
细想,从初中开始就接触英语,然后大学还被逼着考四六级。可这整个过程硬生生还是学不会英语。这是为什么呢?
难道是因为智商?如果是智商,这个我打死也不行。难道是因为情商,需要毅力?如果是这样,自己也就不可能将思维导图或者演讲学习好(能够达到运用自如与教授的程度)
得出的结论是:“用英语”对绝大数人来说,根本不是刚需。
我们平时想要学习的很多技能到最后都没有学下来,就是因为不是刚需,所以难以习成。自己过去自学ps,绘声绘影,摄影等,在当时来说都有着刚需。因为想弄出个非常好奇酷炫的图片或视频,所以“好奇心”是我的刚需。
对于某些人来说,“优秀”是种刚需,他们通常有共同的特性:要做就要做到最好。否则他们会浑身难受,不自在。
有个有趣的段子:
某人四十多了还碌碌无为,于是跑去找算命先生。算命先生掐指一算,然后问:“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你先听哪个?”哥们说,那就先听坏的吧。算命先生说:“坏消息是,你四十岁之前穷困潦倒······”那哥们眉头一挑,问:“那好消息呢?”算命先生幽幽地说:“四十岁之后,你就习惯了。”
所以说,正确的刚需是一切驱动力的源头。
培养出正确的刚需,为所做的事情找到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