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情说爱周刊稿】
在一期《非诚勿扰》中,一位男嘉宾说了这样一句话:我愿意用十年的生命只为换与她呆十天,在灵魂知己未出现之前不想去凑合。
对此,一个女嘉宾就说了:灵魂之爱,就是多年在一起以后,对方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能懂的默契感吧!
有人就说了,这是灵魂之爱吗?这是生活习惯使之吧!
这时,黄磊老师讲了,其实这就是一个缘分。你只有用时间,你走到一定程度以后,你才能回头讲相濡以沫,灵魂之爱。
最后他说:没个三十年,连伴侣都很难说吧。
人称江湖艾掌门的艾明雅也说了:
所谓灵魂知己,更愿称之为聊天情人。
在一个女人长久而温情的单身岁月中,他英俊,幽默,性感,勾起她的小崇拜却不给她大的承诺。有亲切感,不畏惧也不尴尬赤裸相对,互相在心中有一片位置却不参与各自生活,他们倾诉生活的困苦,抚慰各自的伤痛。
相比于伴侣,灵魂知己更加高端,更加要求生活的武器装备精良,更加要求人的理性化思维。
伴侣这个词,比知己更加来的艰难,
比起追寻有着同样爱情感觉的灵魂知己,我们更愿意认真寻觅一个同样也不讨厌吃榴莲的人。即便能找得到,也是因为他先是生活伴侣也是灵魂知己,而不是因为他是灵魂知己就当他是生活伴侣。
所以,灵魂之爱不是一般人玩得起的。
这个词,是少女幻想的水晶球,而不是师奶炖肉的平底锅。不要以灵魂之爱的名义去等不该等的人,去蹉跎不该蹉跎的岁月。
一:到底什么是灵魂之爱?
是像徐志摩所写在灵魂交汇时互放的光亮,还是像钱钟书先生与杨绛先生的琴瑟和鸣,鹣鲽情深,或是像《查令十字街84号》书中所写的通信20年从未见面的柏拉图之恋。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展现出来的优美,纯净,高尚的灵魂之爱,无疑做出了最好的阐释。
林黛玉一进贾府,初见宝玉时就暗自思忖: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的,何等眼熟。而宝玉宝玉也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心里就像久别重逢的一般”。
更多的人愿意相信灵魂之爱起源于冥冥之中的一见钟情。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确实也有过这样的经历:与某些人初次见面却似曾相识,一见如故,与另一些人一起生活很久却很难有“知心”的感觉。有些人就会说了,这就是“灵魂契合度”。
而后,在大观园中,贾宝玉对众女儿都是有情的。他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女孩,像宝钗,湘云,袭人,晴雯,到平儿,香菱,他都有一种怜悯,敬重与喜爱之情。可是他却对黛玉情有独钟。
因为“林妹妹从不说这样的混账话”。因为她已经把贾宝玉的生命看得自己的生命还重要,惜其人更爱其人。随即的爱情发展也已经到了水乳交融、相知相惜的地步了。
黑格尔说:由于忘我,爱情的主体不是为自己而存在和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操心,而是在另一人身上找到自己的根源,同时也只有在另外一个人身上才能完全享受自己。
终于,最终黛玉把衰弱生命中的全部的炽热的爱,化作为泪水,报答了她的知己宝玉。宝玉处处体现出对黛玉高于常人的关爱和操心,体现出对爱情的忠贞和专一,也正是灵魂契合度的表现。
所以当宝玉与宝钗结婚后,由于双方没有共同的理想与志趣,他又无法忘怀灵魂之爱的林黛玉,婚后一二年即出家,回到青埂峰。
正如《呼啸山庄》里面所说:“如果你还在这个世界存在着,那么这个世界无论什么样,对我都是有意义的。但是如果你不在了,无论这个世界有多么好,他在我眼里也只是一片荒漠。而我就像是一个狐魂野鬼。”
这也就是灵魂之爱的最高契机。
二:灵与肉的区分
按精神恋爱一般注解:灵魂伴侣用来指那种超越时空,空间,不已占有为目的的只存在灵魂之间的爱情。所以我们会问:精神恋爱能囊括灵魂之爱的全部吗?是否要与肉欲区分对待?
张爱玲说:到女人心里的路通过阴道。
她认为:男人憧憬着一个女人的身体的时候,就关心到她的灵魂,自己骗自己说是爱上了她的灵魂。惟有占领了她的身体之后,他才能够忘记她的灵魂。
而马尔克斯在《霍乱时期的爱情中》说:心灵的爱情在腰部以上,肉体的爱情在腰部以下。
弗洛伦蒂诺·阿里萨那个老头子在对情人费尔明娜一见钟情后,情人却另嫁他人。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等待中,在数不清的女性肉体上寻找和迷失中,他始终在内心对自己说“心房比婊子旅店里的房间更多”。那些心房的墙壁可以轻易酥塌,但他那阔大的心房里装的只有“花冠女王”。
弗洛伦蒂诺把自己的生命力与性能力等同起来,性欲的旺盛使他相信自己并未老去,使他相信最终能够等到和费尔米娜结合的那一刻。
所以当他听到乌尔比诺医生的丧钟敲起时候,他立马推开身边刚刚翻云覆雨后貌美如花的小情人,整装待发的去向初恋情人告白。
在这本书中短暂的鱼水之欢不仅不会消解真正的爱情,反倒是坚定了主人公追求真爱的勇气和信心。
这是一种另类的灵与肉的高度契合。它甚至包孕了爱情、死亡、青春、生命、时间等关乎人类存在的形而上问题。
据调查:有性经历的朋友会更注重性方面,从性吸引到性福感一个都不能少。性冲动和性福感或多或少是两码事,前者主要说促成性行为的吸引力。后者主要说是性行为的满意度。因性生活不和谐最后分手的情侣,也许不会因发现不是灵魂伴侣而分手的少吧。
有时候我们大多会信奉一种“不以结婚结婚为目的的谈恋爱都是耍流氓”的总方针。这信奉上述方针倾向主体的一般多为女性同袍,学生党,无恋爱经历的,非单身的朋友。
有人就说了,谈恋爱,谈恋爱,找个能谈得来的不就可以了吗?可现实并非如此,这也就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抱着“此生无渴求,唯爱不将就”的爱情态度吧!
说白了,我们终其一生无非就是找个契合灵魂的生活方式。
三:又不是非要和你在一起,才叫灵魂之爱。
小时候我们曾经一度很流行“交笔友”的情感交流方式。
就是两个并没有见面的人,甚至远在千里之外。但就是一直通过写信的方式聊一些对深刻的话题的讨论,对成长对人生的困惑,但是到最后他们并不会结婚走到一起。
有人称,暧昧状态的人是最美的,感情是最细腻的,最理想的,最能体会到爱情的。所以,处在暧昧中的小伙伴更容易因为情绪上的状态而选择相信遇见了灵魂之爱。
相爱是理想的,相处才是现实的。有对象群体的选择也还会折射出一个现实问题:两人相处到觉得对方是灵魂之爱,是非常不容易的。但是不恋爱,不确定恋爱关系,就只能靠补脑了。
碰到另外一个有思想有程度,比你阅历更深的人,他会跟你分享对人生的看法,对心理的探究,还有和别人聊不起来的话题,这本身就是一种收获,一种幸福。其实有时候真的和以结婚为目的的两性关系并没有特别大的关联。
一定要有现实的存在才能支撑一段关系,仅仅是一些灵魂上的交流,那可能就仅仅只是知己。可能只是在灵魂上能引起共鸣的人,这样人在生活中可能会有一大群。
有时候存在我们大脑中梦想的感情很完美的的。既是在你脑海中存在着灵魂伴侣,又要有很亲密的情感关系,然后两个人就很美好的结合在一起,其实只是对爱情的完美结合的憧憬。
但在每个人的生活当中,在时间的河流当中,我们都会不断沉淀,成熟和成长的,你每一时刻对自己喜欢伴侣的要求也是不同的。
例如,你遇到了一个很懂你,很了解的人,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你们对于生活的要求却又是截然相反的。这就需要我们慎重对待了。
人和人之间的交往深深浅浅,各不相同。对亲密关系的期待也不一样,要求也不一样,对方的妥协也会不同。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对不同的人保持不同的远近,对不同的人会提出不同的要求,即使有共鸣,并不代表着在现实生活中一定要走到一起。
可是,如果有那么一天,有个不求与你执手偕老,不求与你量子纠缠,不用任何方式联接,不去界定爱情,友情,亲情,就像宇宙中的两颗行星,各自有各自的轨道,但会光芒依然,相互辉映,相互守望,你会不会落落大方的说:来,来,来,我要跟你谈一场灵魂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