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学会的东西就要终身利用。这整篇文都围绕这一句话展开,因为它值得。
也许「利用」听起来有点功利,无妨,我指的是知识。而且我认为对于学习,功利一点没什么不好。
你以为的知道,其实不知道
众人尽皆识得,那是江湖上流传颇广的“太祖长拳”。宋太祖赵匡胤以一对拳头、一条杆棒,打下了大宋的锦绣江山。自来帝皇,从无如宋太祖之神勇者。那一套“太祖长拳”和“太祖棒”,是北宋武林中最为流行的武功,就算不会使的,看也看得熟了,乔峰一招“冲阵斩将”也正是“太祖长拳”中的招数。这一招姿势潇洒大方已极,劲力更是刚中有柔,柔中有刚,武林高手毕生所盼望达到的拳术完美之境,乔峰这一招打出,人人都情不自禁的喝了一声彩。
这是金庸先生的《天龙八部》中,天下英雄齐聚在聚贤庄PK乔峰过程中的一段描述。乔峰用武林中人人都熟悉的没有一点新意的「太祖长拳」对阵玄难大师并战胜他。
「太祖长拳」的背后反映的是什么,是基本功。
小说是假的,道理是真的。
金庸先生早就明白,人与人拉开差距的不是花里胡哨的招式,而是日复一日扎马步这样的基本功。
金庸先生每天至少阅读4小时,几十年不间断,这才是支撑他写出这么多优秀作品的源泉。
看似简单的做起来往往并不容易。
很多人知道金字塔原理,它出自于最有名的咨询公司麦肯锡。
我曾草草读过《金字塔原理》,觉得不难,很好上手,但其实并没怎么用过。
我还曾有过一个天真的想法,很多公司都把自己的秘诀出版,就不怕别人跟着学吗?比如金字塔原理。
直到最近听一个曾在咨询公司就职的大牛讲结构化思维提到金字塔原理,我才明白我有多天真,真应了那个傲娇的书名《海底捞你学不会》,“全告诉你,不怕你学,怕你学不会”。
以前一直对于简单的东西不够重视,或者说是以为自己理解了,其实不知道自己根本不理解。
人人都会的「太祖长拳」,不同的人用,实有云泥之别。
这大概是人的通病,对于触手可得的往往不在意,总是喜欢走捷径,总是觉得别人比我们强一定是有什么窍门是我们不知道的。
然而这世上最大的差距是,我知道你比我强在哪里,我也知道该怎么赶上你,可是太慢了我没有耐心,于是我去买彩票、去投机倒把…..
雪球上看过一个年轻人的故事:他说我知道价值投资好,我也想进行价值投资,可是我没有耐心,等我先投机一把赚点快钱再进行价值投资。于是乎,他拿着家里给买房的首付款,急冲冲地进入股市,快进快出,以为是印钞机结果是碎钞机。
经过这么多次知道又做不到,做到又不能坚持,如此反反复复,我越发明白,那些最简单最浅显的道理,其实一点也不容易。
它们的价值并不会因为大多数人知道而降低,只会因为大多数人做不到越显珍贵。
知道和做到之间,隔着千沟万壑
我们知道声东击西吗?
我们不知道!
因为知道声东击西这回事,不算知道。要上了战场,不管他声东声西,你一眼就能看出他哪儿虚哪儿实,要奔哪儿去,那你才叫知道声东击西。
这就是知行合一。
学习知行合一,首先就要知道自己不知道。
儒家说,圣人因为不知,所以知之;小人因为知之,所以不知。
圣人因为知道自己不知道,所以戒慎恐惧,注意警醒,观察学习提问,所以能知道。小人因为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认为自己知道,所以不观察不学习不提问,所以不知道。
没有做到就不配说懂,也绝不会懂。
如果没有去做,就不知道这个过程中的心理变化、遇到的实际问题、如何应对,也不会明白做到之后的体会、收获、成就感。
总之知行之间隔着千山万水,千沟万壑,绝不是你以为的"我只是没有做,如果我去做一定可以的“,像极了上学时候班主任每个期末的评语”这孩子很聪明,只是不好好学“,作为学生的说辞是,”老师都说了,我只是没有好好学,只要我努力我也可以的“,其实背后更真实的是恐惧,怕万一努力了不行,多丢人,还不如继续卧倒。
越长大越明白,这就是个笑话,没有人关心你是聪明还是不聪明,人们只关注你行还是不行。人们只关注结果,没有人关心你是为什么不行。比如奥运会,人们只会在意冠军是谁,不会关心谁是因为什么没能拿到金牌。
自己骗自己,没有任何意义。
从幼儿园学会的你还能做到吗
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
会上,有位媒体记者问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卡皮察:“在您的一生里,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的?”
这位白发苍苍的诺贝尔奖得主平静地回答:“不是在大学,也不是在实验室,而是在幼儿园。”
在场确实有不少人为之感到震惊。
记者接着问:“那您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呢?”
诺贝尔获得者说:“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我的理解是,并不是只能在幼儿园学会这些,也不是离开了幼儿园就学不会了。重要的是幼儿园的时候是最知行合一的时候,学到的这些都不是简单的知道,都是实实在在的做到了。
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拿,东西要放整齐……
渐渐长大,这些东西还在践行吗,是做的越来越好了,还是逐渐淡忘,准备像梦想一样寄托在自己孩子身上呢?
当然了长大之后和幼儿园还是不一样。幼儿园的时候我们没有判断能力,老师、家长说什么,我们做什么。
有了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当然是好事,我们需要学习的只是幼儿园时候的行动力,对正确事情的绝对践行。
真知行不难
唐朝说过一句话:真知行不难
我的理解是,老唐说的不难,指的是他经过二十多年的投资生涯,逐渐明白了投资的真谛之后的的感慨。
不是对错,知行都不会是一蹴而就的,真知的过程其实是这样的。放在学习生活中,可能是知一步,行一步,在知中行,在行中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有没有发现,理解都没有错,只是语言有些偏差。这个知中行、行中知的过程其实就是真知的过程,也是行的过程。
举个例子。
巴菲特说,投资很简单只需要学习两门课程就够了,一门是如何应对股价变化,一门是如何评估内在价值。
巴菲特说,投资很简单但并不容易。
巴菲特还说,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惧。
我们都照做吗?等等,这是行,在这之前还需要真知。何为真知,就是判断、分析的环节。
问问自己:投资真的这么简单吗?巴菲特说的都对吗?巴菲特是在什么语境下说的?我对他的投资体系足够了解了吗?巴菲特是不是个例,有没有其他同样的方法成功的人呢?
我们需要通过阅读大量和巴菲特相关的书籍,了解了巴菲特几十年的投资记录发现他一直在践行自己的投资原则,自始至终言行一致,并依此成为“股神”。通过了解分析他的语录和投资案例可以得知他的投资体系也真的不复杂,简单可复制。投资有多不容易,看过现实中大量的案例,了解大量的数据,知道股市中七亏二平一赚的真相能明白。
如果此刻觉得自己已经真的知道,现在就可以通过行动验证,也就是我上面说的知一步行一步,在知与行中逐渐精进提高自己。
一次学会的就要终身利用
一次学会的东西就要终身利用。
这句话我看到之后就记住了,时常想起,念念不忘,却鲜有指导行动。
我大概可以这样说,我学会过很多东西,其中不乏一些底层的规律、非常有价值的真知、可以指引行动的大道,绝大多我都已经还回去,它们只是从我的大脑路过,没留下一片涟漪,像没有来过一样。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排列组合、概率论、思维导图、L先生的高效阅读法、决策模型、概念图、图尔敏模型、沟通模型、阅读财报、经济学、关系攻略、刘润的商学院等等。
人的大脑的原理也是这样的,关于记忆有两个概念,提取强度和储存强度。刚刚学会的知识,是最炙热的时候,这个时候提取强度最高,可以随时想起来,我们就以为自己学会了。过上几天,如果没有复习就会逐渐忘记,好像有印象又怎么都想不起来。这个时候就是提取强度降低,储存强度提高,也是短时记忆转向长时记忆的过程,若能做到定期间隔测试,提高储存强度,这个知识就能在你需要的时候随时调用。所以我们会发现最常用的知识往往是记忆最牢固的,知识也是工具,熟能生巧。
芒格说过一句话“在拿着锤子的人看来,一切问题都像是钉子”,他指的是掌握单一学科的人几乎一定会出现的问题——片面,只见树木不见树林。但换个角度,这可能是刚学会一个新知识的时候,最好的办法,试图用它去解决所有的问题。把它当成一个尺子,去衡量所有相关的问题,然后发现这个知识的适用边界,再把它收入囊中,确保需要的时候能拿出来运用。
总结一下
知识的价值不在于它是否复杂,只在于有多少人做到。如果别人没有做到的你做到了或是你比别人做的更好,你就拥有了相对优势。如果别人做到了,你没有做到,那就是把优势白送他人。
没做到之前,提醒自己你并不知道。是否知道,检验的唯一标准就是实践中是否得心应手。
真知而行不难,真知而行事半功倍。知而行之,知中行,行中知,提问、检验、改进,逐步完善。
一次学会的东西就要终身利用。
以上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