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喜欢现在自己的状态,静悦,饱满,充实而笃定,可在一年之前,自己还仿佛一个跌入黑暗的泥偶人,恐惧,焦虑,杂草丛生。
荒芜期:现在回想起来,有时候都还会心有余悸,几乎每天晚上都会失眠,不断的在恐惧,焦虑,悲伤的几个情绪泥塘里还回切换,哪怕现在回头再看很多想法都是在自己吓自己,很多的负面情绪都是自己在折磨自己,追各种剧来缓解自己的情绪黑洞,看完之后又陷入到无尽的虚空与自己的情绪旋涡里出不来,整个人没有追求对任何事情提不起兴趣,可人前依然坚持着乐观开朗积极向上,只有一个个夜里的失眠和情绪炸弹让自己清醒的知道,我不好,我很不好。
探索期:处于那种精神荒芜的状态很长一段时间之后,我清楚的知道不该这样下去,必须做出改变,看书,我开始强迫自己一周看完一本书,可情绪处于莫名的焦虑中什么都看不进去,那么我还可以怎么做,做什么却又陷入了另外的迷茫,我就在想,如果是那些大牛人进入了一个低谷期时,他们都是怎么走出来的?他们都是如何从一个小透明变成了今天我们看得到的大璀璨呢?长长的日子大大的天,他们都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他们有过和我同样的状态同样的困惑吗?我想听听别人的故事了解别人的经历,看看他们的人生又是怎样过的?于是我就开始上网搜,搜到一个视频,讲一个志愿者被恐怖分子绑架后的那些不堪回首的经历,我再一查,那是一个叫Ted的演讲,于是我就开始关注这个演讲,后来发现,光是视频不方便,做其他事的时候就看不了了,而且自己英语不好,不看字幕就听不懂说些什么,于是又尝试下载了一个叫喜马拉雅的app,一看排名,有个叫逻辑思维的节目,排名第一,咋那么多听次的播放量?还有十点读书,樊登读书会,吴晓波频道,许志远的单读等等,我就一个个栏目一期期的开始听,慢慢的,我才恍然发觉自己当初眼界的局限,思维的单一,认知的低维,同样的日子里,别人是在和时间赛跑,而我却真的是在kill time,一瞬间那种觉醒之后求知欲的爆发,我贪婪的吸收着这些大咖们的学识,通过罗辑思维,我知道了一个叫「得到」的app,于是又继续收听里面的知识新闻,过了段时间后,我发现里面开始推出付费专栏,囊中羞涩的我却个个都想看,又过了段时间,我发现每个专栏有一些分享名额,于是我就想到,如果我可以约一些也感兴趣的朋友一人订阅一个专栏然后再分享到我们的小群里,不就可以只花一两个栏目的钱看多个栏目了吗?说做就做,我开始一个个朋友们去推荐去邀约,当天晚上我们的得到订阅分享圈就建立起来了,到今天为止圈子累计订阅了17个专栏,其实内心还是有点小开心的。不过时间长了我却发现,我陷入到了另外一个焦虑的黑洞里。
实践期:随着订阅专栏的越来越多,时间越来越不够用,自己反而越来越焦虑,怎么还有那么多没学习的内容,更没有时间做笔记,我竭力的把自己空闲时间的注意力全部放在得到的专栏上,可真正内化为自己的认知却寥寥无几,也没有多余的时间去学习其他的东西看其他的书籍,我清楚的发现自己陷入到另外一个极端里,既然注意力是稀缺的就一定要有所取舍,经过这几个月以来的吸收,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需求,自己的兴趣,自己的方式,我重新思考我到底想要什么?除了简单的看,我到底实践了什么,无论是我的知识账本还是多位老师一再强调的写作,我什么都没开始,总要做点什么,实际做点什么,持续的做点什么。于是,我重新给自己制定了学习计划,优先要做的,首先是英语,每天用扇贝记忆50个单词,配1个英语的小片段,每天一篇睡前临帖,其次是写作,我在喜马拉雅开办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小栏目,一周一期,用声音的方式记录下属于自己的思想轨迹,后来看李笑来老师专栏的时候发现了007小组,7年兑现一个承诺,7天一篇文章,不写就出局,坚持7年,恰好和我小栏目的时间颗粒度一致,果断加入了,7年时间想要做好一件事,有战友的同行与加持,只会让我在这条路上前行的更加更笃定,收获的更加丰富,你看,行动了,总是能找到同路人。最后剩下如何平衡得到各个专栏的学习了,我也找到了自己最受用的方式,便是一个连续时间段内只看一个专栏的内容,看完,思考,记录之后再转站下一个专栏,心无旁骛一次只看一个主题,不焦虑还没看完的,不着急近期跟新的,因为我知道,慢慢的,有节奏的,有质量的,我总会看完。最后,2个月或阅读或朗读完一本完整的书。
经过了几个月的调整之后,不再功利,不见焦虑,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节奏,重新拾掇的英语让自己没有了当初懊恼,一笔一划的练字不但心静生定,更慢慢喜欢上欣赏字体的笔锋之美和诗词之韵,写作的实践更是让我重新理清了思绪,长久而深入的持续思考,内化新认知,迭代完善既有知识体系和框架结构,主题式学习和阅读更是我开阔视野,吸收各领域大咖的营养盛宴,而随性的读一本完整的书既弥补了碎片化学习的完整性,又能够滋养到我的情趣,现在的我,每天都过得充实而饱满,静悦而有张力,我的精神世界从当初的贫瘠荒芜到现在的茁壮繁茂,充满阳光,温馨而可爱,俯拾皆美好,也许这就是那些鸡汤文里所说的,有希望的活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