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班主任研究》读后感二十八:
教育即生活:在班级重建让学生真正成为生活的主角
——三读《班主任如何践行杜威民主主义教育思想》
武义县实验小学 程露
昨晚一时的感悟,真心觉得经不起细品的文章,而张春兰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张春兰博士研究生,不知该如何称呼,暂且如此称呼吧)却认认真真地读了,还给出了自己的阅读心得:
民主教育视野下班级生活建设的目标、内涵与策略。
目标:具有动手能力、对话意识和服务精神的民主公民
内涵:
横向方面(即班级建设),班级活动、学校活动
纵向方面(即学生发展),生活、实践、交往、服务
策略:
1.参与学校活动(值周:大环境建设)
做好事情:按时、按质、按量完成。
从做中学:生活、做事、交往、服务。
从做中思:自我发展、个体发展与学校环境的关系、学校活动方案的完善与改进。
2.策划班级活动(大扫除:小环境建设)
学生自主策划活动方案。
班主任引导学生明确活动目的、程序、生态。
学生自主组织、实施、调整、补充。
师生共同评价和反思活动的结果与改进、学生的进步与后续发展方向。
其实自己从没有细思过是如何的框架去构建班级,但我知道我需要更有方向地去做。然而张春兰博士却将我做的那一二三四都点了出来,反思自己阅读的粗浅之外,更羞于自己对于理论专著阅读的少。然,在一次次的阅读与交流对话过程中,我开始渐渐清晰自己的方向。
今天打开《中国班主任研究》中张博士写的文章,结合在龙马好书微信号中发布的《何谓“教育即生活”?如何全面培养学生的生活态度与技能?》我在思考如何去认识及构建我们的班级日常生活。
一、班级中的社会生活如何进行?
杜威认为,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和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教育的价值取向需要从形式主义转变为实用主义,即从主张教育要在形式上塑造人的心灵、不必考虑其实用性转变为强调教育要面向现实世界、提高人的现实生活能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这种面向生活的教育具体表现为三方面:一是教育内容要具有实用性。因为学生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为了改进生活而学习;在成功学习书本知识之外,学生还要积极发挥家庭成员、职业工作者、社区成员、文明的贡献者等角色功能。二是教育活动的主角是学生,不是教师。生活的意义在于主角是自己,不是别人,否则,就成了奴隶。如果教育活动的主角是教师而不是学生,那么就只能培养出单纯服从别人的奴隶,而不是既能服从又能领导的民主公民。三是学校生活和未来社会生活同等重要。“生活就是发展;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生活本身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具有内在统一性。一旦这种统一性遭到破坏,发展、生长就会失去可能性。所以,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同等重要,不能厚此薄彼;要整体优化,不能人为割裂。“准备社会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
我赞同学生是为了改进生活而学习的,学生有更多的角色来体现他们的社会属性。我们需要成就一个个有自我社会属性的人,而不是奴隶,而不仅仅只会听从。今天一早,我与孩子就昨天的大扫除展开的对话与交流。
我:昨天的大扫除大家仅用了20分钟左右就完成了,大家觉得这样的变化原因何在?
王:我觉得是大家共同合作完成的结果。
我:那你觉得哪些同学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最大的作用?
成:我觉得每个同学都在努力地做着。
我:自己觉得昨天在大扫除过程中非常好地完成了自己的打扫任务的请站起来示意一下。
(大部分孩子在犹豫之后站了起来,其实昨天的大扫除,我看到了每个孩子都在全身心的投入)
我:为什么犹豫?为什么没有自信承认自己的好?
陈:感觉自己做的还不够。
成:觉得还可以做到很多。昨天程老师也动手做了,我们觉得有些不太好。
我:那我是否是班级的一员,在这样的班级活动中,老师应该处于什么角色比较好?
陈:我觉得老师只需要坐着看。这样的活动我们完全可以做得很好。
……
之后,我表扬了我看到的认真负责的同学,还有一部分没有看到的,由孩子们自行提出表扬。
在这样的班级活动中,是否具备着教育性,我想这是肯定的。孩子们开始学会思考每个人在每一项活动中的独特性和不可重复性,他们开始学会感受他人在活动中给予自己的帮助。此时的孩子是活动中的一员,他们或是大扫除的组织策划者,或是参与协作的合作者,或是后续检查的保障员……他们真正在劳动、服务、协作中学会生活的技能与技巧。同时发现别人的优点,发现在活动中每个人都是不可缺少的。
那么我该如何让它不断发展,不断生长起来呢?他们昨天的自我认领任务是短时间的,是否可能在一定时间序列中在实现生长呢?
二、让学生如何开始尝试成为生活的主角?
在张博士的《何谓“教育即生活”?如何全面培养学生的生活态度与技能?》中指出明确三项工作,让学生真正成为生活的主角。其一,坚持实用生活的原则,全面培养学生生活技能。其二,让学生主动参与班级建设,使其真正成为生活的主角。其三,从整体人生的宏观视野下,引导学生思考生活的常态与非常态。
从昨天的大扫除,我开始让孩子们从思考班级需要哪些岗位到自我认领岗位的尝试。一开始问孩子:结合我们班级的实际,我们班必须要有哪些岗位?几个孩子举手了,我不说话,越来越多的孩子举手了,我没有让他们说,而是让他们将自己想到的都写到了黑板上,不管别人写什么,你只管写下自己想到的。于是,黑板上横七竖八地出现了孩子们稚嫩的笔迹:
接着,我开始让孩子们删减一些重复的岗位,增设一些必须要有的岗位(如路队管理、就餐管理等)。在大家的共同商议下,黑板上留下了这些:
接下来,开始认领岗位,一开始班长、卫生委员、劳动委员、科学课代表等都没人认领,看着一个个不愿认领岗位的孩子们,我有些不知所措,四年级的孩子不比一、二年级,在他们三年多的小学生涯中,已经有太多的实战经验告诉他们,有岗位比没有岗位累太多了,需要担负的责任也多。于是,我告诉孩子们:我们的原则是人人有岗位,岗位自己选。我让孩子们考虑几分钟后,开始认领岗位,或许生怕自己轮不到,一个个孩子显得特别积极,但依然出现了没有人认领的岗位,如食堂餐具管理员。基于这个问题,我开始与孩子再一次对话:
我:食堂餐具管理员,我们需要吗?
大家几乎都点了点头,表示需要。
我:那没人认领,我们该怎么办?
徐:程老师管。
我:那是不是没人认领的都由程老师管。
王:程老师你分配得了。
我:那就不是自愿了,这个不好。让别人做不愿意做的事儿,有违我们的原则。
此时汤、吕举手了:老师,我们愿意做。
我:为什么刚才不愿意,现在愿意了呢?
吕:我们就是觉得这活不太干净,有点不想做。可是没人做不行啊!
我:是啊,班级中任何事务都需要有人做,我们需要找个一个合适的人做他所合适的岗位。
……
同时,在认领时,又出现科学课代表有四人认领的情况,而科学课代表需要做的事儿不多,完全不需要如此多的人,但四个孩子谁也不愿意放弃,于是我暂时同意了保留四人的同时担任的这一岗位。
可是,这样的认领岗位以前也曾经尝试过,但总是出现大部分孩子只要权利不要义务的现象,于是我问孩子们:我们需要给这个岗位一些时限吗?比如有同学不想做了,想换个岗位该怎么办?
陈:可以换。
我:那会不会出现有的岗位没有人的情况?
大家点点头,表示认同。
王:那就轮换或者互换。
我:那需不需要有时限规定呢?
涂:需要。
徐:一个星期就可以换了。
赖:不行,一个星期时间太短了,刚熟悉就换不好,对于自己做的工作也不合适。
东:那就半个月。
何:不不不,我觉得三个星期可以。
李:一个月吧!
……
在一番争论下,大家觉得一个星期时间太短,如果一个星期都坚持不了,太没有毅力也太没责任心了,两个月和三个月都可以,一个月又似乎太长了,不利于大家保持对岗位工作的认真度。最后,我们用举手表决的方式最终决定用三个月可以互换岗位的方式来调整人员。
在这样的交流对话中,我反思自己是否真正让学生成为了班级生活的主角?岗位的设定坚持了实用生活的原则,全班同学都知道班级的路队情况不好,于是增设了别的班没有的“路队管理员”。坚持让学生主动参与班级建设,从岗位设置、人员安排都让学生自己做主。在认领岗位过程中,引导着学生在思考可能会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是否真的是生活中常态出现的,或是可能出现的非常态问题。
在班级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让学生真正成为生活的主角,来更有效地不断发展、不断形成独特的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