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绿鸟
时光在这个季节似乎慢了下来,阳光像是在散步,不急不躁,慢条斯理,随手抚摸着每一片树叶、每一棵小草和每一片将要走向成熟的庄稼。
于是,树叶黄了、红了,菊花开的姹紫嫣红,就连山坡的那一片野草,经秋阳的手这么轻轻地一拂,全都红艳艳的。像一面面火红的旗帜,在猎猎的秋风中飘动。
时光就这样在秋天的山野里缓缓的流动着,仿佛不愿意离去,那丝丝的眷恋、那淡淡的愁绪,对着所有的植物慢慢的侵染、涂抹,想把这幅秋意的写意画作的尽善尽美、淋漓尽致。
人们通常会感觉秋天是低沉的凄凉的,会让人的心情变得消极颓废。而我却觉得秋天是最美的、最丰盈的、最踏实的。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撩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作者把秋天写得如此的凄凉、悲切,只是源于作者的心情和当时所处的环境,以此来衬托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灾难和不幸。
我喜欢秋天是喜欢秋天的成熟和渲染;喜欢秋天的平静和淡然。在我们北方春天的色彩似乎太淡了,淡的扑朔迷离、淡得若有若无,太青太嫩,有些找不到自我;而夏天的色彩又太纷繁了,太热闹了,姹紫嫣红让眼花缭乱;冬天的色彩又太单调了,黑白版的,光秃秃的,太冷清太低调了。
只有秋天才能让你在收获中品尝到果实的甜美;只有在秋天才让你体会到成熟也是一种美;只有在秋天你才欣赏到“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美丽景色 。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当年年轻的王勃登上洪府的滕王阁,望着湛蓝深远的天空苍茫的大地,还有秋水泛起的涟漪及树木和晚霞浑然一色、青天碧水、天水相接的景色中,又有孤鹜自下而上飞起,飞向晚霞深处,构成一幅绝妙的图画。正是这浓浓的秋天的景致为背景才激发了年轻诗人的灵感,才有了这无与伦比的千古绝句。
曾经读过一篇小学生的作文是这样描绘秋天的,“秋天,瓜果遍地,灿烂绚丽,正是水果成熟的好时光。你看,秋阳把枫叶染成了一团团燃烧的火炬,一个个的苹果就像脸蛋一样在朝我们微笑。秋天是个魔术师,她一点菊花,灿烂的菊花就盛开了;她一点柿子火红的柿子就成熟了,她一点小朋友,小朋友就换上了漂亮的秋装。”
是呀!秋天是美丽的。她给了人间最美丽的景色;给了人间最丰硕的果实;给了人们最真实的希望。她用浓墨重彩为人间描绘出最美的画卷。可秋天本身却是平静的,从不张扬,倾其所有把一切美丽和果实都奉献给了人类。然而秋天却淡然地站在天边望着因收获而面带喜悦的人们。
偶然在电视里看到一个纪录片,是记者采访一名护林员,护林员大概五十岁左右,黝黑的面孔,朴素的衣着,憨憨腼腆的笑容,让人感觉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记者跟着护林员走进了四面环山荒芜人烟的地方,有一座破旧的小房,小小的窗户透出一点点昏暗的烛光。这时正好护林员的妻子在做晚饭,晚饭特别简单,米饭,炒大白菜,没有肉,很少的油。
记者问为什么不用电灯,记者看见房上有灯泡,很是奇怪。护林员说这里是风力发电,平时要储存一些电,森林里发生紧急情况的时候才用,平时是舍不得用的。
没有电、没有水、好几天看不见一个人,妻子也是只有农闲的时候才来陪他。就是这样的环境、这样的条件,他已经在这里工作了近二十年。记者问他苦不苦,他只是淡淡的笑了,很平淡的说习惯了。他每天无论什么样的天气都要去高高的瞭望塔看几回,如果有特殊情况,他还要住在瞭望塔上。
记者跟随护林员登上了高高的瞭望塔。风在耳边飕飕的刮过,瞭望塔随风颤动起来。记者站在塔上腿直哆嗦。记者问他这么高怕不怕。他还是那憨憨的笑容还是那句话“习惯了”。记者问他苦不苦,他只是笑没有回答。然后望着瞭望塔下面那一望无际的林海说:“你看这里的景色多美呀!我每天来这里都要看上半天的。”
此时正是中秋时节,瞭望塔的周围正是“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看这漫山林海,好一幅浓浓淡淡,如烟如霞,安然静美的写意画。
一阵秋风轻轻地吹来,周围立刻闪动着红黄紫这些成熟的景色,相互交替、摇曳、高谈、欢笑......像一场戏才刚刚开演。那高高的瞭望塔才是观众席,一个人庄重的站在那里,欣赏着他的众多的演唱者。每一片被秋阳染红的树叶都是照耀他美好心情的不灭的灯盏。
原来秋天的美丽,不光是用眼睛去欣赏,还要用心去感悟,更是用大片的青春时光去呵护和换取的。要不这秋天的色彩怎么会那么的浓艳,那么的甘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