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读《提问力》 的时候,里面讲到了增强提问力的一个方法就是保持好奇心。
试想,如果你能对任何事物感到好奇,而鼓励对方说下去,那么你就不会缺少提问。
而如何保持好奇心的方法,书里却没有给出令我满意的答案,于是我开始在zhihu上寻找答案:成年人要怎么才能保持好奇心呢?
一、【what】好奇心到底是什么?
Berlyne(1954)提出,好奇心可以分为2种:
1.感知好奇心:指一个人因为看到、听到、触碰等方式,感知到外部刺激,然后产生获取新颖信息的需求,是人类和动物所共有的。
2.认知好奇心:指推动一个人获取知识性信息的内部动机,让我们获取复杂、抽象的信息,这些信息往往对我们未来的行为具有指导意义。有利于我们学习思考和解决生活中实际的问题。
举个例子来说,刷短视频时,看到漂亮姐姐觉得很喜欢,就产生了对她的好奇,好奇她的工作、性格、兴趣,这属于“感知好奇心”。
而我在看书时,碰到了这个“如何保持好奇心”的问题,在zhi乎上搜索答案,就属于“认知好奇心”。.
感知好奇心很可能会令我们沉迷短视频,或者某种游戏,对我们不利;而认知好奇心却能帮助我们不断学习进步,有利于我们成长。
二、【why】为什么我们需要保持好奇心?
不知道你是否有这样一种感觉,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逐渐丧失了好奇心。
对大自然丧失好奇心,我们不再好奇祖国的大好山河都有什么,哈尔冰的雪有什么不同,海南的风到底是什么味道。
对爱人丧失好奇心,我们不再好奇对方吃了什么,穿的什么,在想什么,日子过得如同白开水一般寡淡无味。
对工作丧失好奇心,我们不再好奇如何才能提高业绩,客户到底在想什么,老板到底在想什么,升职加薪永远只是随口一说的梦想。
失去了探索的欲望,也不想学习、进步,一切都是那么的无趣,有时候,就连游戏和短视频也无法吸引自己。
人生真的很无趣啊!你是否会这样抱怨。
其实人生真的无趣吗?只是你丧失了好奇心而已。
三、【why】到底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好奇心?
·需要-喜欢模型
心理学家 Litman 介绍,有两个重要因素:
(1)喜好。人在被饶有兴趣的事物吸引时,会刺激大脑的伏隔核,产生强烈的愉悦感和上瘾感。
(2)需要。表现为满足某一种内在欲望,就像渴了会喝水,饿了会吃饭,会因为人处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下而产生。主要是中脑边缘多巴胺的活动。
换句话说,「喜好」的程度决定了你是否能享受其中;「需要」的程度,则决定了你愿意在这个事情专注投入多少精力。
如果把「需要」设为横轴,把「喜好」设为纵轴,按照程度高低划分,我们会得出四个好奇心类型:剥夺型好奇、兴趣型好奇、无聊型好奇、病态型好奇。
1)剥夺型好奇
一件事如果让你产生很强的愉悦感,而且必须做的时候,那么它就激起了你的“剥夺型好奇”,这是最理想的认知好奇状态,我们会产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探索和运用的好奇。
2)兴趣型好奇
当你觉得在做一件事时会很享受,但是从功利的角度看,它对你没啥用,这就属于兴趣型好奇。
比如喜欢关注艺术和文化,或者看电影,了解娱乐信息。
3)无聊型好奇
无聊型好奇,自己既不喜欢做,也没有必要去做。
不过现在不喜欢、不需要,不代表未来不喜欢、不需要。
它需要的只是一个契机,等你偶遇,然后开启好奇之路。
4)病态型好奇
病态型好奇,在短时间内它能满足你的需求,无法对你有造成很大的伤害,但是长此以往,你的状态会因此越来越不好。
当需要度高,但是喜好度低时,这样的好奇是一种不合理的需要。
因为它只是为了消除不确定感,而不得不去做的事,这里更多的是一种病态的好奇。
没有幸福感,没有对做事情本身的认同,就没有“喜好”可言。
我们知道短期有利,长期有毒,但碍于生存压力,我们不得不做。也许在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抽身出来,逃脱系统的陷阱,重新审视做这件事的价值和意义,追问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
如果你的好奇心还处在第二象限的「兴趣型好奇」,那么你可以向右移动,建立需求和意义;如果好奇心在第四象限的「病态型好奇」,那么你应该向上移动,把自己的生产过程和目标进行合并,因为一些看似枯燥的工作,如果深入探究和调研,是可以找到不同的创新点和乐趣的。
四、【how】如何培养好奇心?
1、对外:主动获取信息源
(1)正视算法推荐的内容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本来心情不错,正要去打扫卫生,结果这时候你家母亲大人突然命令你这会就去打扫卫生,你是不是瞬间打扫的心情都没了?
这里的区别在于是内部驱动,还是外部驱动。
许多短视频的算法推荐是一种外部强加,即使它再准,我们的内心也会产生一定的排斥。
对算法而言,推荐的内容哪怕是有信息量的观点,这样产生的好奇,我认为仍然不是良性的、可持续的。
(2)改变身边的信息和环境
那应该怎么办?把获取信息的方式从被动,改成主动。
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取决于我们接收什么样的信息。作为普通人,我们不和环境对抗,尝试去搭建自己身边的信息环境,改变自己的信息源。
(3)找到靠谱的信息源
信息源要怎么找?不用依赖某个平台的推送或热点,去关注你信任的人。
当一个疯传的迷因兴起时,人们会关注它是否能愉悦自己,让自己有共鸣,而不是关注传递信息背后的这个人,以及他是谁?身处何地?为什么要传递这样的信息?
所以,别因为忽略媒介的存在,而错把信息当成你获取信息的源头。
2、对内:寻找信息缺口
Loewenstein 认为,认知性好奇心由“已知”和“想知”信息之前的差距所引发,当我们意识到,自己还有要补齐的知识拼图时,我们的信息缺口就产生了。
我们对信息的掌握有三个状态:“知道”、“不知道”和“大部分知道”。
如果你已经完全掌握一件事对所有信息,你会觉得很无聊,不愿继续探索;如果一件事,你完全不知道,从零开始学,你也产生畏难情绪,没有好奇。
大部分知道是指你已经知道了不少,但是还差一点信息就能揭晓答案,但是就是这么一点,会让你感觉不完整,产生补全的冲动,这时你的好奇心就被激发了。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文章和电影,会先给你一些已知的信息,然后再制造意外,让你产生看下去的好奇心。
这就是保持好奇心的方法,所以朋友们,有人开始对什么产生好奇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