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的官场愣头青读书笔记及感悟
一、郁闷的副部长
道光二十九年(1849),曾国藩由“内阁学士兼任礼部侍郎衔”升礼部右侍郎,从虚职变为实职,这是一次非常重要而关键的跃升。
传统时代,人活着最大的目的是什么?对大部分人来说,就是四个字“升官发财”刚刚步入政治高层之际,曾国藩十分兴奋的。工作也是十分卖力的,希望在国家大政中有所建树。但是,当了一段时间高级官员,曾国藩就不那么兴奋了,心情非常灰色了。
为什么升了官这样郁闷呢?主要是曾国藩升官不是想给自己谋多少好处,他是想给国家多做些实事,道光晚年的清帝国已经很腐败了,四肢五脏无不腐烂,可道光皇帝用的都是穆彰阿那样“多磕头,少说话”的角色,曾国藩特别着急。胡林翼曾说:“人一入宦途,全部能自己做主”。在这样的官场生存,眼看着国家政治一天天腐烂下去,曾国藩如同生活在一个腐气熏天的铁屋子里,感觉太难受。
二、开罪咸丰皇帝
就在曾国藩做“副部长”不耐烦,想要回家的时候,道光三十年(1850)道光皇帝去世了,年方二十血气方刚的咸丰皇帝登基了。这下,曾国藩不提回家了,他要看看新主是个什么样的人。
虽然年龄很轻,但新皇帝一上台,就带来了一股全新的气象。他看起来颇有雄心,也很有干劲,他工作非常勤奋,每天都会批阅大量的奏折,刚刚登基,他就发布上谕,就国家用人,行政一切事宜,表现出了虚心纳谏的良好习惯。
曾国藩心情太激奋了。他等了这么多年,等来了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他积累多年的政治见解,终于有可以发挥的空间。
然而事实证明,曾国藩想得太天真了。
咸丰皇帝摆出来熊才大略的姿态,但其实他没有雄才大略的资质,是个很平庸的主子。
最关键的是,一个王朝到了末期,这些皇族子孙往往气质庸弱,资质脆劣,缺乏做大事的坚持力和担当。事实证明,他一上任烧的三把火,完全是一个年轻人的一股冲劲而已,等这股冲劲过去了,他就疲软下来了。
在应诏陈言问题上,咸丰皇帝已经表现出了他有始无终的性格特点。对曾国藩也是这样,曾国藩费尽心血上的折子,他草草读了一遍,随口夸奖几句,就扔进了废子篓,没了下文。曾国藩大失所望,郁闷不也。他的心情也越来越焦急,因为他预感的天下大乱从可能变成了现实。曾国藩有一次陷入痛苦中,经过几个月的思考,想要挽救大清国,只有敲打醒这个糊涂皇帝才行。而想要敲打醒他,话要说重些才行。在强烈的责任感支配下,以谨慎闻名的曾国藩做出来一个晚清官场极为罕见的举动:直言批评皇帝。他上了一道惊世骇俗的《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锋芒直接指咸丰皇帝的三个缺点:
1.见小不见大,小事精明,大事糊涂。他批评皇帝有“琐碎”之风,“谨于小而反忽于大”,每天察于小事,而且有的谨慎到不该谨慎的程度,而对于国家的大计却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深究。
2.“徒尚文饰”,不求实际。
3.刚愎自用,饰非拒谏,出尔反尔,自食其言。
曾国藩最后警告说“此三者,辨之于旱,只在畿微之间;若待其弊既成而后挽之,则难为力矣”。
三、北京,生命最艰难的时刻
曾国藩希望自己的这道奏折,能起到当头棒喝的作用,使皇帝幡然猛醒,改弦易辙。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在朝廷中引发直言的风潮:“现在人才不振,皆谨小而忽于大,从皆趋习脂韦唯阿之风。欲以此疏稍挽风气,翼在廷(大臣)皆趋于骨鲠,而遇事不敢退缩。此余区区之余意也。”他的这个做法不但没产生一点好的效果,相反他因此惹恼了皇帝,得罪了同僚。
而更让他痛苦的事情是在他的坚持下,陕甘总督琦善和大学士赛尚阿的被查办,让他失去好多朋友,一度成了孤家寡人。
好人难做,清关更难做!即使有一颗为国为民之心,得罪了皇帝和同僚们的他孤掌难鸣,徒有伤感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