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6年我买了很多书,看完的却很少
趁着有空,整理了下2016年全年买的新书,把我自己吓了一跳。这一年买了五大箱书(天猫那种超大个的纸箱),压根还没看的,就有三大箱。
再到豆瓣上统计了下我这一年已读完且有在豆瓣上记录的书,一共是54本,如果算上那些我看完却忘了记录的书,这一年,我才看了70来本书。勉强算是完成了年初时定下的读书计划。而如果是前几年平均每年读一百多本书比,今年明显读的书少了。
这是怎么回事?
想了下,主要原因是本职工作太忙,又兼了简书心理专题主编,能用来看书的时间,明显减少。
更重要的原因是,我开始大量读论文。
读论文有什么用?
今天刚好看到王路的文章《怎样读书才不浪费生命?》,感觉把我想表达的,都说出来了。他说:
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读书用来装逼和撩妹,和真正靠阅读建立起专业度,是两个路子。王语嫣读的武功秘笈多,打起来,风波恶能打她十个。
我回想我过去几年为何能每年看上百本书,无非是一多半是我自己感兴趣的小说,除了阅读时身心愉悦,顺便学点编排情节的技巧,对我本身的专业,是真的一点帮助都没有。
直到我今年开始在简书上写心理学的科普文章,我才意识到,如果再由着性子乱读书,我想要有属于自己的著作,就会很难。
二、我为什么要开始读论文?
其实,早在本科期间,我的导师就多次耳提面命,要多读论文,养成天天读论文的习惯。那时候的我年轻气盛,压根没把导师的教导听进去。待到读研期间,才慢慢意识到多读论文的好处。再想起本科时的舍长说起他在北大读研期间每天读论文是按斤算的,我才意识到自己是有多浅薄。
这又让我想起我读研期间的一次印象深刻的备课。当时老师让我们分小组备课,我所在的小组抽到的是开明人格特质培养的课程设计。
这个内容无疑是极具挑战性的。因为翻遍国内已有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本和相关书籍,没有一本书有这个内容。这也就意味着我们这次备课,真的要从0开始。
还好,老师给了提示,看论文,查文献,找到足够的理论支撑再来设计课程。通过在期刊网上进行关键词检索,我们确定了开明人格特质是来自于积极心理学倡导者塞利曼(M. E. P. Seligman)与皮特森(C. Peterson)研制出的二十四种积极人格特质(character strengths)。也明确了开明人格(open-mindedness)的定义,即:能通盘考虑,全面审视问题或情境;不妄下结论;能根据事实改变心意或想法;能公平权衡所有的依据而决策(thinking things through and examining them from all sides ; weighing all evidence fairly)。
另外,我们还查了汉典对“开明”一词的定义:从顽固进化到文明,后来指人思想开通,不顽固保守。
有了这些,我们才能根据学生制定教学目标,设计课程内容,并最终设计出了一堂题为《变则明——福尔摩斯VS华生》的以角色扮演为基础的推理辩论活动课。而这一别出心裁的课程设计,也得到了要求严格的老师的赞赏和同学们的好评。
有了这次成功经验,我算是尝到了甜头,我将此经验迁移到写作上,发现如果写作时先从读论文开始,写出来的文章,就不会显得那么“想当然”、“拍脑袋”、“人云亦云”。
例如我写《“情商”真相:不要再被骗啦》,就是有感于好多人都在拿“情商”来写文章,却没几个人写得让我信服,我就想那还不如由我自己来把“情商”这个东西写清楚。怎么写清楚?先大量读论文啊。通过大量读论文,我才发现,原来好多人所理解的所谓“情商”,其实是不准确的。
例如我写《你知道马斯洛,那你知道超个人心理学吗?》,就是因为某一天看到有人在文章中提到“超个人心理学”,而我其实对这个东西的了解仅限于上《心理学史》课所留下的一点点记忆。于是我突发奇想,干脆我自己来写一篇关于“超个人心理学”的文章,把这个东西摸清楚。怎么才能摸清楚?先大量读论文啊。通过大量读论文,我知道好多关于“超个人心理学”的趣事,我又把这些趣事写进了我的文章。
例如我写《对不起,你以为的“心理学”不是心理学》,就是因为有多作者在简书上给心理专题投稿被我拒稿后跑来问我,为什么我的文章明明是“心理学”,你还拒我的稿。被问得多了之后我就意识到,原来大部分人其实并不知道什么才算是真正的心理学。我干脆写篇文章说清楚好了。同样,先大量读论文。于是,你会在我的这篇文章中看到,关于意志力的研究结论已经被发现可能是有问题的,关于“棉花糖的实验”还有新的研究结论,至于你们都好喜欢的武志红的新书《巨婴国》,我只能说“呵呵”。
通过大量读论文,我的知识深度和写作的水平,都在发生着变化。
三、你为什么需要书单
2016年的年底,各大媒体都在推书单。我就觉得奇怪,为什么你们需要书单呢?读书这件事,真的那么需要跟着别人的书单走吗?
我自己的经验和习惯是,我只认作者。
这其实也是从大量读论文得来的收获。读了大量的论文之后,你就会发现,同一个作者,他所写的论文,其实是有体系的,你把这个作者所写的论文都找来读,相当于是站在他的肩膀上去看这个世界。
读书也是这样。我高中时就开始喜欢的作者如村上春树、蔡骏、凤歌、欧文·亚龙等,这么多年出的每一本书的质量都挺高的。我也从他们的身上学到不少写作的方法。
回顾我的2016年,我开始学会少读点闲书,多读点论文,如果要读书,就要认准某几个喜欢的作者,你呢?
文章转载请联系我的经纪人 @bingo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