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都挺好》热播,刚开始没怎么留意,因为对家里长短的这种电视剧不感兴趣。后面各大媒体都在讨论这部电视剧,想知道为什么会有如此高的传播率。让大家都对这个议论纷纷。
《都挺好》苏明玉出生在重男轻女的家庭里,妈妈对她冷眼相待,为了两个哥哥,她愿意砸锅卖铁供他们读书,到了明玉那里,却了省学费,强迫她去了她不喜欢的师范。“你是女孩子,迟早要嫁人”。这句话是苏妈妈用来为自己辩解的借口。加上爸爸也是一个不负责的,没有担当的人,明玉被这个家庭伤碎了心。
18岁就出外打工赚钱,不再依靠家里。发传单,到超市上班等这些方式来养活自己。就算妈妈去超市找她让她回去,也只是因为邻居亲戚朋友都知道了,怕丢人,所以才去叫她回去。在家庭里,没有人关心和在意她。
好像重来没有人把她当家人,不管她的死活。她还曾经去检测过DNA,结果让她大失所望。原来,她真的是苏家的孩子。但为啥活的连孤儿都不如,宁愿自己是孤儿,不愿意受这个无情的家庭牵绊着。
当她被哥哥打得进了医院的时候,她报警抓了哥哥,家人都过来劝她放过哥哥,而没有人关心她的病情。在最脆弱无助的时候,也只有自己扛。
童年的经历塑造了如此自立自强的明玉,她必须依靠自己的能力来保护自己,没有任何的港湾,妈妈去世了,她一滴眼泪都没有流,家人责怪她冷血,但她的心已经被妈妈伤透了。人们总站在道德的高度来绑架她,说她无情。她永远也无法理解同样是儿女,为什么自己会是这样的待遇。母亲也是女人,为什么要如此无情?
为何家会如此伤人?在我们的观念里,家永远是我们的避难所,是港湾。但在事实与愿望相反的时候,确实如此让人心寒。接受不了自己就是有这样的父亲母亲,他们也许养育了我们,同时也用他们的方式深深地伤害了我们。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但天下确实有不明事理的父母。我们要走过很长的道路才能去跨过这道坎。
接受的过程是漫长的。也许需要走过很长的一段路才发现,自己原来还是在找寻来自父母的哪怕是一个眼神的认同。生命中给我们带来的功课只有自己去完成。
在张德芬老师的《我们终将会遇到爱与孤独》当中,提到了面对生命的功课,如何去疗愈。去看到自己内在的匮乏感,不再向外索取,在生活的修行中检测自己的思维模式,信念体系和行为模式。
人生模式 | 匮乏感
童年的经历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深远的。童年无法得到的疼爱都会在长大后不断地向外寻找,但因童年没拥有那个年龄该有的爱护,她不知道普通的父母对孩子的爱应该是怎样的,当她在外不断寻找的时候,也会屡次碰壁,在她的经历中并没有普通的家庭温馨的模板,她内心永远住着一个长不大的,缺乏爱的恐惧的内在小孩。
由于内心的缺乏,更加会很用力地向外抓取,通过工作上的努力为自己赢得外在的保护和自由。但在她的内心,当触碰到外在的情景再现的时候,内心的委屈和悲伤还是会淹没了自己。
检测自己的思维模式,信念体系和行为模式
与内在的自己和解,随时检测自己头脑里的想法,有时,我们头脑中的想法也会骗人,”他这样做是看不起我吗?原来,谁也帮助不了我?他们都看不起我?它总是在那里喋喋不休,产生想要改变的冲动,然而现状又让你产生陷入无助和无奈当中。
《走出剧情》书中提到内在问题模式的呈现,几乎无可避免地会触发我们的焦虑,让我们特别想改变自己,活成更好的样子。这种内在动力非常珍贵,正是它驱动着我们不断认识自己、深挖自己、成就自己。然而,如果我们过于用力,就要看看这背后又发生了什么剧情。也就是说,我们想要活得更好,确实需要不断地让自己成长。但是一旦用力过猛,这种美好的成长动力又会变成新的牢笼。
童年的经历塑造了我们很多内在的信念,其中最严重的一个就是“我不值得被爱”。这个信念深深扎根于我们的潜意识。需要靠不断地内在挖掘,才能看到原来我一直这么相信着。
渴望爱的同时也推开爱。因为恐惧。仿佛自己的内心已经有设定了一个剧情。这个剧情的主人公在对自己好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批判自己,她无法接纳这个真实的不那么好的自己。
永远不要去等待父母的道歉,这种期待会让自己更加煎熬。也许,我们不用去感恩那些痛苦的过往,那些刻苦铭心的经历,曾经让你那么绝望。但你并没有被打倒,而是走出来。
别被童年标签定义了人生
在成长的过程中,养育者会给我们贴上很多标签。比如你是女孩子,你就应该。。。别人都这样,为什么你不可以。。。有时候一句话就会影响你的一生,为了证明,为了反抗,为了内心被认可的渴望。然而在追逐的过程中,却逐渐迷失了自己。
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 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所谓的业力和宿命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唯一能做的只是改变自身的观念。让自己学习幸福,在每个当下都要幸福。童年的经历塑造了我们的性格和价值观,我们想要逃脱这些经历给我们带来的痛苦,但却发现无能为力。越在乎,越失望。无论别人给自己贴上了什么标签,我们都有能力让自己走出童年的剧情,接纳真实的自己。为自己的幸福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