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这是一篇碎语,亦是自己的反省,想到哪写到哪了,同时送给所有有这种“社交恐惧”的人。
又称外向的孤独患者,特指那些明明有很多朋友,却依旧觉得自己与周围格格不入,并且害怕与人交往的人。
最近在微博上,“社交恐惧”好像是一个很火的话题。随手一搜,就有这么多相关内容。
因为有的时候,我也会这样做、这样想,甚至会有一个可怕的想法"我要是近视就好了,不戴眼镜什么都看不清,就可以不用和别人打招呼"。
一直觉得耳机是个好东西,就像被窝可以给我足够的安全感一样,耳机的存在于我和他人之间建立了绝对防御 。戴上耳机代表着:我现在不想人说话,只想自己安静待一会。你说话我也听不见。
常常怀疑自己有双重人格:一个我可以在陌生人面前侃侃而谈;另一个我却在“熟人”面前关起门窗,只想在自己的世界里。
我承认自己从来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活泼开朗”的人。应该很多“内向”的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吧:几个家庭之间的聚会,大人一定要让你表演才艺。这简直是一种折磨,真的很尴尬。
这种情况发生的多了,也就成了大人眼里内向的孩子和同学或普通朋友面前那个"高冷"的人。
其实只有自己知道:才不是这样的。但是这种社交恐惧,往往只存在于半生不熟的人面前——比如说一年见一次的亲戚或者一起上课的关系一般般的同学。
时间长了很想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但是想了很久很久,也没能得出一个想要的答案。
直到看见周国平先生的一段话
“我天性不宜交际。在多数场合,我不是觉得对方乏味,就是害怕对方觉得我乏味。可是我既不愿忍受对方的乏味,也不愿费劲使自己显得有趣,那都太累了。我独处时最轻松,因为我不觉得自己乏味,即使乏味,也自己承受,不累及他人,所以无需感到不安。”
社交恐惧,原是自己内心的恐惧,或者说,没有信心。
真的太怕了,太想表现好了。
熟人面前,谁还不知道谁?所以很放松;陌生人面前,反正也不认识,犯错也不会怎样,于是也很放松。
只有在不是很熟的人面前才放不开,毕竟以后要有一定的来往,不想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索性就不去交往。一点一点的,就给自己心里筑了一道墙。这种社交,简直就像吸毒一样。心里明白这毒不能沾,可是依旧无法避免自己沦为一个“瘾君子”。
是什么时候开始正视这种情况的呢?
想了想,大概是各种聚会吧,真的不想去啊。大家总是在商业互吹。有的时候甚至会产生一种“我来了重要人物的聚会”这种错觉,社交完全从交换信息变成了交换认可。
真的有毒啊。
恐惧的不是社交,是这些有毒的人。
《独白》里有一段话:
在一回首间,才忽然发现,原来,我一生的种种努力,不过是为了周遭人对我满意而已。为了搏得他人的称许和微笑,我战战兢兢地将自己套入所有的模式所有的桎梏。
不去计较这段文字的本意是什么,但是真的不想过于在乎别人的眼光了,这样会少很多压力。
时常仰望星空,愈发感到自己的渺小。
我的世界太小了,才会总是时不时沉溺在这种莫名的“孤独”中,说出“人间不值得,可我不舍得”这种矫情的话。
所以呀,要走出自己的小世界,一定会发现很多很好很棒的人。
每天给自己加加油,“今天也要元气满满呀!!!”
还有,抱抱周围那些说“我自闭了”的人。
快想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