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旧的,一切能引发人们新一段激情的事物,大概就是新的吧。比如自互联网推广开来,qq、天涯、微博、微信等等。具体顺序不太清楚。
20多岁的大学生应该是走在时代前列的尝试者、创新者、践行者,青春无边,年少轻狂。我基本上是一个一直落后于时代潮流,慢半拍的人,在尽可能努力的学着掌控自己的时间和生活,处于一种在认真做事和寻找自我的状态中挣扎。
智能手机的迅速发展带来了互联网时代的新的潮流和革命,无线终端时代。或者说,谁走在时代的前列,谁就能占据市场。来吧,MONEY。
** 微信时代降临-‘微时代’**
最开始微信的流行是因为什么?反正我是因为关系好的人都去玩微信,因为他们觉得qq人太多。包括人人、微博、空间都是爆发然后夹杂太多广而告之。我觉得关注他人过多,就会从潜意识淡化个人的自我塑造。因为一个人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在羡慕别人的时候还能耐着寂寞塑造自己,这两者很多时候是不兼容的。
也不必要再详细说大家都是点赞党、朋友圈里看几圈其实不能增加彼此的情感。倒不如有时间打个电话、发个消息。
我们来讨论微信时代——公众号,我微信加的第一个公众号是人人小站“时间要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第二个是“罗辑思维”,算是正儿八经的经常点击。很抱歉我并没有养成每天都去点击‘鸡汤’的习惯,毕竟过了大喝鸡汤的年龄段。罗辑思维最近几个月加了互动,是一个相当成功的案例。
当然,比如什么传媒、腾讯游戏、都开始在微信平台上占据一脚之地。
最近出了“弹幕”,看了一个视频我就已经不能忍受众人广爆粗口、语言恶劣,如果网络时代的现状是将茅厕和厨房放在一间屋子的地方,我还是避而远之。社会转型的困扰
我国的经济和民生处于一个非常不稳定的过渡期,矛盾激发、不管是公务员制度、社会风气、农民工大潮、留守老人儿童、教育制度、医患关系、职业教育、性教育、影视文化、娱乐导向。我认为这些问题是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是第一生产力,全力发展市场经济造成的后遗症,因为除了经济我们国民什么都没跟上。死板、过于保守、没有全局眼光、个人利益为先、只看结果不关注过程。
老师说是大国关系下的压力以及我国国情造成的,我们不得不飞速发展经济。然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条需要不断探索的道路。我们的社会现状是处于一个爆棚的状态,经过一定时间的发展,基本上所有的问题都开始爆发出来,发达国家也经历过这样的阶段,但是中国未来能走到什么样的地步,我们都需要拭目以待。
哪怕做一个螺丝钉,也是在实现自我价值中创造社会价值。
许多国人只有在对外有矛盾的时候才会披上外衣宣扬‘开战’理论假装自己爱过。
社会要转型,意味着观念的转型,这是个问题。就像是国家大力宣扬发展文化产业,还是看着美剧、日漫、跟着韩流、英伦风、学着英语,想着出国。为什么我们接纳别的比接纳自己国家容易。
中国文化的核心在哪里?服饰?乐器?礼仪?语言?
雷米说,一个作家在写出文字的时候理应当认识到自己应该在这个社会所担任的责任。(原话,不是这样哒。)
作为一个学生,目前我能做的是培养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自己的修养。
社会是我们的归宿,用什么样的姿态去应对未来将要发生的一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坚持。
现在的社会就像是一个流水线,高速的运转生产出一批批外观合格的产品。手机你到底干啥用
app那么多,我家手机内存已跟不上。
进入信息时代是一个不可阻碍的趋势,有众多商机,自然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没了手机没有网络,人会不会感觉空虚?大家都不再考虑你所看到的社交网络对面是谁,或者内容是什么,是否有意思,还是有意义,亦或者只是因为开了潘多拉盒子一发不可收拾?
双十一我们消费被捆绑,社交圈将我们的感情也捆绑了,手机和网络将我们的时间捆绑了。
不如某个午后或者傍晚,离开这些信息,安静的看本书、散个步、思考一下,我们在新媒体时代寻找什么?娱乐大众,到底娱乐了谁
前天看一篇文章说,新媒体时代,传媒界不再是“内容为王”,内容也是产品,需要进行包装。当然我不会责怪那些人为什么把标题和图片都搞得那么只有噱头。我只是在想,在互联网时代以及大数据分析的境况下,会不会以后大家看到的70%以上都是肉,即便大家都能拿出100%的生物学和心理学知识说明,性是本能。
我不会站在一个人的角度说这个社会三观不正。
我只是作为一个姐姐为还是青春期的妹妹担心,这个社会的舆论导向和价值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