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换代后,第一个面对产品的是使用人员,产品的好坏从他们口中可以得到最真实可靠的评价,毕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切竞标所做的宣传介绍与此对比,简直不值一提,但使用人员的话也不尽全对,三流人员可以将一流设备发挥二流的效果,甚至更差,因此我总结一些对本次换代产品有少量帮助的信息。
对操作人员的培训,其实最本质的做法是提高使用人员的素质,包括知识储备与责任心。但对于企业这样的成本太过昂贵,是一次裁员与招收的过程,那么只好寄希望于优质的培训计划。
优质的培训计划离不开产品提供方与操作人员的双份力量,而现实是没有培训计划,只有现场操作示范,没有专注的学生,抱有老员工心态的他们,对于新知识最大的吸收量就是现场的观摩。
既然软条件差强人意,我们看看硬件设施。
智能化程度更高是建立在大量传感器的应用上,而传感器就是故障点,这就是代价。这种集成化的优势是节约人力成本,基本上以前十个人的工作量,现在四五个人就可以完成,前提是机器调节在自动位,而自动位的是依靠传感器,传感器的可靠度就是一个重要问题。
问题是可靠度不怎么样,以目前的观察来看,故障频发,这里有使用人的操作不当,也有机器的磨合过程,即使这些都达标,机器的效率依旧不高,起码比之前低,当然,这里剔除人力成本。
机器的设计路径并非最优,让人怀疑供货商是否是专业的。衔接处处理的比较粗糙,容易卡滞,成为故障点。纵观整台机器,传感器的固定定人会在震动中出现位置偏移,这是时间问题。
对现场供货商安排的维修人员说,供货商提供的机器也是从其他厂家购买的,如此问题的因果也就可以窥得一二,这也就是培训几乎没有的原因。而且是第一代产品,就是说,这些都是试验品。
金猪
2019.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