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拾书
一个理性的文字治愈师,希望你能够在我的文字里,找到一点对于生活的慰藉。
谈及读书,你是一种怎样的看法呢?
这是我最近看到的一个话题,有的人觉得,读书是为了改变自己的思维逻辑,让自己能更好地去看待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有的人觉得,读书其实没有太大的用处,因为读过的书都已经忘记;还有的人觉得,读书是一种习惯,当时间长了时,读书带来的改变才会显现,气质、谈吐都相对先前会更好。
不论是哪种观点,无疑,都有着一定的道理。
但在我看来,读书是一种低程度的自律,这种自律几乎人人都能够做到,但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地坚持。
读书对我最大的帮助,并不是给我带来了很多的财富堆积,而是让我在看待问题的角度能够更为地全面,不会轻易地就人云亦云,盲目跟风不加以思索,就好像培根说的:
读书并不是为了雄辩与反驳更不是为了盲目的轻信与盲从,而是为了思考与权衡。
很多的时候,我也会想,如果自己在读书这件事情上早一点坚持就好了,哪怕每周读一本书的内容,也会比现在更好,但是时间从来不会从来,没有所谓的如果,能够的做的就好把握好现在的时间去努力的丰富自己。
我也始终觉得一句话很对: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当你真正的决定做一件事情时,任何时候开始,都不会太晚。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看了很多的书,每一本书都让我受益匪浅。
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让我看到了爱情与婚姻最好的模样,明白了这个世界上从来不会有真正匹配的两个人,却会有真的适合的两个人,哪怕最初一个偏见,一个傲慢,是对的人就不会轻易的错过。
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店》,借助五个故事表达了作者对于生活、爱情、人生、亲情、人性的看法,每看一遍都会让人从中得到治愈,或许,生活本就支离破碎,所以我们在不断地缝缝补补,但尽管如此,依旧热爱生活。
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这是一本让我又爱又恨的书,我喜欢斯特里克兰对梦想的执着与不懈,我钦佩他追求梦想的勇气与毅力,却也讨厌他的自私与虚伪,无法原谅他对身边人造成的伤害与悲伤,就是这样一个矛盾的人物,却在所有人都低头拾起六便士时,抬头望向了月亮。
张嘉佳的《云边有个小卖部》,我沉浸在云边镇上美丽的风景,我喜爱王莺莺的活泼与善良,我遗憾刘十三与陈霜最终未能成双,我向往那种可以随时说话也能随时不说话的舒服关系,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对于我们爱的人,永远不要说永远,只说珍惜。
……
还有很多的书,如《面纱》、《一个人的朝圣》、《自控力》、《追风筝的人》、《老人与海》、《小王子》等等书籍。
也经常会有人来问我说: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能够沉下心去看书了,你为什么能够做到。
那是因为我从来不为了看书而看书,在我看来,读死书很容易就会让我们淡忘这本书,甚至不记得自己曾经看过这本书,那么真正重要的就是将书与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将书中的内容进行内化,进行思维碰撞,形成属于自己的见解。
不是我能够沉下心来读书,而是你显得太浮躁。
现在,我还有一个习惯就是每读完一本书,就会想着要写点什么,在理解内容的同时把自己的观点写下来,等到某一天再看到那本书时,把自己当时的心情翻开来看看,这也是一种记录生活的方式。
喜欢读书的人,不一定是富有的人,但一定是精神上充盈的人。
读书少了,那么很容易就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到的永远都是一小部分;而当读书多了时,那么看到的不单单只是山水,更看到了隐藏在其中的那些美景找到了其中的乐趣。
不要总是想着为什么要去读书,而是要知道自己读书是为了什么。
而同样的,你经常看书的背影,比你与孩子说一千遍读书有用有效果的多,能够收获的是孩子与你之间的信任。
所以说,读书,是一件需要坚持一生的事情,这是低程度的自律,也是对自我的“充电”。
更多内容在公众号|拾书情感。记得关注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