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个半小时是什么概念?
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也不过八个小时,小学生上课时间大约六个小时。( 不尽相同 )
对一个家庭主妇而言,跳广场舞,上菜市场,做早午钣,处理好家务事,追剧午睡也差不多七个半小时。( 因人而异 )
若是开长途车呢?以时速九十公里前进,七个半小时大约开了七百公里。
说到开车,难免离不开堵车的问题,而堵车可说是谋杀时间的凶手!当然,一般都是误杀,但是也不排除蓄意谋杀的可能性,而且还有幕后主使。
我一个星期三个晚上开货车( 这里都叫罗厘,Lorry的音译 )前往邻国送货,( 马来西亚——新加坡 )基本上一趟往返平均堵上四个小时是等闲事。
如果碰上节日假期,堵上七至十个小时也是常事;既是常事又何必大作文章?
重点是堵车的原因不在车辆的多少,而是该国关卡对交通工具的态度问题。
汽车,公共巴士,货车通关原本各有车道。何种类型的交通工具流量增加,自然造成拥堵现象;按理不能介入不属于同类车型的车道是规则。( 似乎有些抝口 )
然而,不曾留意是哪一年开始,汽车流量一增加,货车便被迫牺牲让道。
怎么让道?关卡人员将货车通关的六个关口开放四个予汽车,而货车则限量放行。汽车的通关出口原来就数倍于货车,为何仍然牺牲货车?
货车数量少?不!那一望无际的长龙,绵延数公里,何其壮哉!
前些日子,送完货回程至关卡大约中午十点。因为周末关系,汽车流量显著增加,货车自然被迫让道。
这一让就是七个半小时,每一个货车司机那张疲惫不堪的脸上都写满了无奈,忿忿不平。为什么?就因为是重型车,所以必须让小型车?这是传承孔融让梨的美德?
在不公平对待的背后,我看见了歧视。
一种无形的阶级区分一直存在,虽然没有明文列出,却在很多人心理自然以印象分类等级。
很多年以前,该国发生了一宗特殊的人从特制的房子逃离。( 出处: 冲动是魔鬼还是天使?)事件发生隔天,我正巧前往该国送货,并于中午时分抵达关卡。
当天正是该国展开全岛搜捕的第一天,尤其对通关车辆的检查更是滴水不漏。( 若是用错成语,还请纠正 )
造成车辆拥堵自是不在话下,可是情况严重到何种程度呢?寸步难行,举步维艰?
短短的两公里路程,耗了24小时方才通关。
那一天,货车司机都变成了野狗。路旁的草丛,树干之后都成了洗手间。漫长的等待,饿了怎么办?只有挨饿啊!
在一片谩骂声中,关卡人员终于开窍了,只见开汽车的骂在嘴边,而开货车的都骂在心里,于是汽车优先处理通关。
为什么?因为骂在嘴边的多是英语,骂在心里的都是自家母语,方言。( 在多元文化的国度,语言始终是一种标签 )
印象中最深刻的其中一幕是电视台派员采访,其中一位华裔货车老司机( 别笑,真的是老司机 )一脸憨笑说:今天还好啦,我塞了五个多小时就快通关了。
汽车司机呢?很多采访都不能在电视上播出。( 应该不难理解 )因为另一幕深刻在脑海的画面是一位印裔汽车司机因为误闯货车道而动弹不得,可是他却能以流利的英语斥责关卡人员。
那名被骂的关卡人员倒是很温驯,非常有耐心的又是解释 又是道歉。
开货车的有勇气据理力争吗?应该有,我就试过两回因不合理对待而怒吼……结果如何?有关人员只消一句话:你信不信我可以不让你过关!
心里头纵然有一万头草泥马也得马上换成一万头绵羊,还好,能屈能伸尚且也算得是一个大丈夫。( 阿Q临走时说过,死了一个我还有千千万万个我,果真如此 )
如今回想,似乎就是从那个时期开始分级通关;汽车,公共巴士,货车殿后。同时,开汽车的怒骂关卡人员,关关人员怒骂开货车的。( 多像食物链的排序 )
七个半小时的堵车,背后说明了一个残酷的事实,所谓的平等对待正如那一望无际的货车长龙一般缓慢前进。
公平,有待加油,否则,停滞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