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阅读了《灯为什么亮着》这本书,作者用各个生动形象的例子讨论了如何去探索发现一个问题的本质,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发现问题的所在,但是许多人却忽视了这一点,导致没有根本解决问题。整本书生动有趣浅显易懂,但却给了我很多启发。
作者讲的是生活工作上的一些事例,是通理,但是我就在想其实产品工作和这些本质是一样的。产品工作者在设计解决方案前,往往要考虑三个要素,用户,场景与问题。作者在书中讲到问题的本质就是理想与现实世界的差距。这和用户需求的本质是一致的。所以我边阅读边思索,也得到了产品工作者角度的一些启发(与阅读顺序一致):
当局者迷,使用团队进行头脑风暴,可以形成对一个问题本质的多维探索,可以更清楚地明白探索问题的方向。比如我们需要给产品加一个优惠券的功能,那么这个优惠券可能是老板用的,可能是运营人员用的,也可能是用户用的。可能是老板需要发放给合作的公司,可能运营需要做渠道推广,可能是用户需要邀请用户来获得等等。那么用户场景和问题就多种多样了,解决问题的方向也多种多样了。
不要把别人的解决方案当成问题(需求)。作为产品人员拿到的问题很有可能是二手的,可能是老板提的需求,也可能是用研探索而来的结论。那么我们就要对老板所加功能进行分析,抽丝剥茧找出需求,是否有更好的解决方案。也可以更直接地接触市场和用户,更近距离地去探索问题的本质。
就算解决了问题也不代表所满足的需求是最核心的。用户说饿了,我们给了他一个馒头。我们解决了问题。但是用户很有可能是馋了。还有一个最经典的例子,那就是女人购物的需求,买根本不算是本质的需求,她们真正核心的需求其实是逛。
每一个解决方案都是下一个解决方案的来源。这其实也挺好理解的,解决方案可以发掘更多的需求,或者说解决方案有漏洞需要用另一个解决方案来修正。前者比如,淘宝从垂直领域购物电商慢慢发展成平台领域电商,许多网站发现了折扣的商机,衍生出返利网等新的网站。后者就比较好解释了,产品的迭代版本更新中经常会出现一行话:“优化了用户体验,解决了若干bug”。
从解决方案里想三个以上可能出错的地方,包括同一个问题的不同用户,不同层面,不同场景。这是对产品工作者的逻辑思维全面性的考虑,根据28定律,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因此又称二八定律。一个产品的失败,往往在于对于细节的忽视,或者重要环节的失误。但是困难的是,往往只有失败后回顾,才发现得了哪些是重要的细节和环节。
问题由谁去解决?是产品去解决?还是用户去解决?这就涉及到一些需求是否是不需要解决的。其实,并不是所有的用户的需求都是需要满足的,我们只需要满足主流用户的需求和必须满足的产品需求就行了。而有些需求是可以通过用户教育或者标语等非产品的手段来强化用户的认知解决的。
许多问题的根源很可能在于自己。这是人的思维惯性,往往容易忽视自身的错误,去寻找其他人的漏洞。对于产品人员来说,三省吾身,不管是对于产品也好,还是对个人也好,都是非常有必要的事。当然,需求也可能是由于用户自身的原因而产生的,那我们也得好好判断是否有必要去满足这个需求。
在考虑问题本质的时候可以从用户的特征入手。这其实和第一条有点类似,强调了一个多维分析。对此,也可以展开其他思考。第一点思考,可能我们已经为某类用户的需求设计了某种功能,那么我们需要考虑不同用户的特征的使用状况。第二点思考,不同人提出的需求的本质是不同的,富家子弟的Hungry往往可能还需要一种欲望上的满足,穷人的Hungry可能是真饿了。
有时候用户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直到你给他看产品。这强调了产品工作者的市场敏感程度。需求是不会创造的,但是需求是需要被发掘的,需求是一个人的人性,是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永远不要测试一个人的人性。但是产品工作者就不得不去思考人性。因为只有通彻人性的恶,才能发现人性的善,才能发现人类真实的渴求。
想要真正解决问题的人并不多。比如,每个人都期待爱情的降临,但是可能一些爱情的故事就能哄骗他们,就能使得他们暂时快乐了。所以发现问题时,问一下自己,真的需要寻找解决方案么。是否可以通过非产品的方式实现?或者干脆就置之不理?
最后一条,鱼是最后一个看到水的。产品工作者也不能老去思考哪些深奥的,而忽略了习以为常的办法。曾经看到过一个例子,一个大型食品加工厂,其食品加工线往往会出现包装袋漏装食品的现象。技术专家用了很多办法去设计如何降低漏装食品率,如何筛选出漏装食品的包装袋等等,最后终于用全自动机械的手段完成了。但是在乡下的一个小工厂里,也出现同样的问题,他们的项目主任就用了一个强力鼓风机就筛选了未装食品的包装袋。
这本书,写的是发现问题本质的通理。但是我看了之后,觉得每一章都和互联网产品的开发有相似之处。也和我之前写的,《互联网工作者最重要的方法论》里对于目标的阐述相一致了。没有一个清晰的目标和定位,是无法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案的。灯为什么亮着?因为隧道外景色太美,穿过隧道的车主容易忘记关灯。但是更多的主要还是因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假设没人提醒,也要多时常问问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