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魏千洛
海明威的一生,无比绚烂。
他是文坛巨匠,诺奖得主,也是侦察间谍,玩世渣男,凶狠好斗,酒量惊人,又腼腆谦逊,单纯真诚。
参与两次世界大战遭受无数创伤,历经两次飞机失事大难不死。
带着“一个破裂的肾,碎裂的头骨,两根被压缩、一根断裂的椎骨,飞机失事带来的惨烈烧伤,两百多个弹片疤痕,被射掉的膝盖骨”,“高血压,血液传送不良,肝脏出问题,精神分裂,抑郁症”顽强过活。
多次出轨,移情别恋,有过四次婚姻,多年后,他才发觉自己最爱第一任妻子。
他热爱对决式的激荡人生,告诫青年人“人可以被摧毁,但不能被打败”,但在晚年他却用一杆猎枪结束了自己传奇的一生。
今天我们从《老人与海》来找寻这位传奇作家的身影。
《老人与海》只有四万字。
读懂它,绝不止这四万字。
句式简单,情节更简单。
一位老人,花费了两天两夜,捕到了一条十八英尺的大马林鱼,在返航途中,被鲨鱼夺食,最后只带回鱼的残骸。
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故事。
海明威只花了几周时间就写完它。
海明威的初衷是:“我是为一位女士写的,那时我得了败血症,女士觉得我活不长了。我想让她见识一下。希望如此。我每部作品背后都有个女人。”
这部近乎只是用于显摆的作品,却意外荣获1953年的新闻界的诺贝尔奖——普利策奖,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将海明威的名望推至人生的顶峰。
《老人与海》是他的巅峰之作,也是他“这一辈子所能写的最好的一部作品”,更让他成为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
海明威喜欢用冰山原则来进行创作。
海面上露出八分之一,海下留着八分之七的未知。
海明威把他要说的话,半掩半露,随人们猜想。
他曾说:“写作是为了让人阅读,任何解释或者论述都不该需要。多读几遍肯定比头一次读得到的东西多,但作家并没有义务去解释,或者当导游带读者探究作品中更难理解的部分。写出来的只是水面上的,藏在下面的,未曾表露的,才是我们需要寻找的。”
你看,我们当然可以只读表面的轻松的部分,但这样未免太过可惜,至少要想象出,搜寻出那冰山底的大部分。
那我们可能先要从海明威这个人说起。
01
海明威其人
欧内斯特·海明威,美国人,1899年出生。
他身上有地道的美国北佬的作派,脱离家庭庇佑,不断证明自己,挑战自己,找寻自己,信奉我是谁,取决于我做了什么,在无休止的奋斗中,找到自己,成为自己。
他一生出版了七部小说,六部短篇合集,两部非虚构类纪实作品。
海明威在十九岁的时候申请参战第一次世界大战,但因为视力缺陷未能如愿。
后被转调担任运送伤兵的救护车司机。
在意大利前线,他第一次知晓了战争的残酷。
他捡拾过尸体,各种残缺的尸体,也意识到了人类的脆弱。
但他始终觉得,自己可能是天选之子,别人可能死去,而他不会。
这种虚妄的自信,在不久后,就在打击中破灭了。
在战场上,他遭受了迫击炮带来的创伤性休克,两次脑震荡和一次颅骨骨折。
精神上的打击,肉体上的痛苦,让他有点恍然。
不过,他并没有被现实打倒,并且,不顾伤重,救了一位受伤更重的战友,也因此,在战场上赢得了一枚勋章。
后来,19岁的海明威被送到救护站,再转送到米兰,遇到了他的初恋,26岁的美丽护士格尼斯,他想要结婚,对方却抛弃了他。
战争过后,年轻的海明威发现自己并不能接受正常的普通的生活。
他更喜欢一切的对抗。
喜欢拳击,棒球,斗牛,捕鱼。
那种与对手直面对决的状态,特别能刺激他,吸引他。
或者,他能从那种状态中,感受到自己在活着,至少还能瞥见那种在沉寂生活中的生命力。
后来,他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奔赴西班牙前线。
再后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作为随军记者,参加了解放巴黎的战斗。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参与侦察行动,是一名代号“阿尔戈”的间谍。
他经历过两次飞机失事,讣告都发布了,但他奇迹生还。
在这期间,他与天才音乐家哈德莉·理查德森结婚,出轨雕刻师艾洛伊斯,两人分手,后离婚另娶Vogue记者宝琳·费孚,继续出轨别人的妻子梅森夫人,后离婚娶小说家及战地记者玛莎·盖尔霍恩,直到第四任妻子新闻记者玛丽·维尔什,至此,这段婚姻才将将稳定下来,持续了15年,后来海明威爱上一位年轻的意大利女人,第四段婚姻名存实亡。
值得一提的是,海明威的第二段及第三段婚姻,都是小三与原配成为朋友,最后小三上位,第四段更为离谱,两人都在婚内出轨,为了在一起,相继离婚,海明威第三次离婚,维尔什第二次离婚,最终走到一起。
婚姻中,海明威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渣男,他也说自己每部作品背后都有一个女人。
晚年,海明威在病痛中持续创作,直至自杀身亡。
02
《老人与海》里海明威的影子
《巴黎评论》乔治·普林顿于1954年采访过海明威。
描绘的场景中,既是海明威,又是《老人与海》中的老人,身影几近重合,让人分不清楚。
海明威热爱钓鱼,如果当天他写作进度超额,第二天他就可以毫无负罪感地去墨西哥湾流钓鱼。
他喜欢的钓鱼,并不是安静垂钓,而是要飘到极远的湾流海钓,海明威钓过最大的马林鱼,是约四百多公斤的大个头。
他家里摆放着毛绒玩具狮子,木雕狮子。
所以,在《老人与海》中,即使老人圣地亚哥已老,但还是会出海钓鱼,追求挑战,危险,追求令人心颤的对决。
《老人与海》中的老人圣地亚哥,多次怀念非洲的狮子,梦中梦见狮子,我想,或许是一个老人,在怀念他逝去的青春,但始终不曾忘记,他的勇气,力量还有雄心。
海明威认为写作是一项私密且孤独的工作,在终稿完成前无需他人在场。
他对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同样投入。
“一旦写作成了你最大的恶习,同时也带来最多的愉悦,那就只有死亡才能阻止它了”。
“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人,应该一直坚持到死。”
老人圣地亚哥也如出一辙。
老人孤独行船,享受宁静与寂寞,作为猎手,他盯紧目标,愿意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决不轻言放弃。
他赞美大鱼,“鱼,我非常爱你也非常尊敬你,但在这一天结束前我会杀死你。”
甚至不在乎结局,“兄弟,来吧,杀了我,我不在乎谁杀死谁。”
他在乎的是那种在公平对决中,在输赢未知的刺激中,感受活着的感觉,
海明威说:“创作书或故事时,我在每天早上第一道光照进来的时候就开始写作。那时没人打扰,可能有点凉,甚至冷,开工后写着写着就暖和起来了。”
老人圣地亚哥出海后,“在黑暗中感觉到了早晨的来临”,“清晨的寒气弄得他直哆嗦。但他知道,哆嗦了一阵后就会觉得暖和。”
作家海明威,老人圣地亚哥,都在孤独中,专注地,赋予活着的意义,那就是战斗到死,永不放弃。
《大西洋月刊》罗伯特·曼宁于1954年采访过海明威。
他眼中看到的海明威,光着脚,露着腿,肩膀宽厚,魁梧壮实,肱二头肌与小腿与美国职业橄榄球联盟里的后卫一样发达。
活脱脱的老人圣地亚哥的外貌。
海明威的每部作品中,有他的自传,也有或多或少掺杂他的影子。
如果结合他的经历,结合当时的时代大背景来看,或许你会从不同作品中看到一个不一样的海明威。
正如海明威曾说的:“从发生过的事情、存在的事物、你知道的一切和你无法获知的一切中,你能够通过虚构来创造出东西,这就不仅仅是事实表象,而是比任何真实鲜活的事例都要更真实新鲜的东西。你让它活过来了,如果你做得足够好,就能让它永生。”
03
《老人与海》,你读出了什么?
除却,海明威永远的文坛硬汉形象,“人可以被摧毁,但不能被打败”之外,我想说点别的。
老实说,这本书让我自然而然想到武松。
同样是英雄,武松赤手空拳打死吊睛白额大虎。
但情境又是不同。
老人几乎是一种找死的心态去与大鱼对决,在过程中,他有无数次机会,拿刀砍断钓绳,放大鱼和自己一条生路,一别两宽,江湖再见。
但老人没有,不论生,不论死,老人都要一个结果,他想过,自己败了,死在一条鱼手里,或是胜了,杀死大鱼,发一笔小财。
完全摈弃了第三种可能性,放手,认输。
而武松几乎是受迫的走上井阳岗,疑小二骗宿,又怕店小二暗害,带着不能回头怕人耻笑的必然,怀着遇不见大虎的侥幸,这样与大虎相遇。
武松当然是英雄,力抵千军,但他更不能退,他与虎是一场你死我活的决斗,绝没有各自安好的可能性。
武松是遇到生命的磨难,遇神杀神,遇佛杀佛。
而老人与大鱼,近乎一种找死,搏斗分胜负,是一种不能认输的决然,是不甘生命的平凡,去刻找寻那浪花,那旋涡,那悲壮中的血性与激情。
平常如我,会去想,老人去颐养天年不好么,为什么要去搏命?
海明威是不许的,他的人生中,一直都在折腾,试图打破各种可能的平静,去找寻生命中的轰轰烈烈,好像不如此,他就生不如死,再也活不下去。
可这样,也才正是海明威啊。
而在老人杀掉大鱼,却被鲨鱼击退的那段描述中,我想到了一部老掉牙的港剧《银狐》。
那剧情简直气坏了我,足足记了几十年。
1949年,上海百货大亨段绍祥将产业转移至香港,被朋友宋学礼抢骗走所有财物和未婚妻,在香港从零打拼,之后成为电影大亨,并向宋家复仇,复仇成功后,段绍祥被混混虾米式的一对情侣枪击致死,霸占段的产业,成为最后赢家。
年幼的我始终不明白,为什么最后是路人笑到最后,一个面目模糊的人最后胜出?
这剧情与《老人与海》如出一辙。
老人历经千辛万苦,杀死大鱼,最后被路过的鲨鱼夺食成功。
为什么不能有一个happy ending?
再后来,看过几部偶像剧,大抵是解了惑。
男女主历经磨难,走到一起,剧情到这里就应当戛然而止。
才不至出现李敖说胡因梦的那段无聊话。
“我是个完美主义者,有一天,我无意推开没有反锁的卫生间的门,见蹲在马桶上的她,因为便秘满脸憋得通红,实在太不堪了。”
你看,生命中总有高光时刻,但不至于时刻都可圈可点,总有些平庸世俗夹在其中。
让起初的理想抱负,日复一日的平淡下去,庸碌活着,才是常态。
但海明威不能。
他不能平静地活着。
他一直在找寻一种对决,那种力量与力量,面对面,完全不玩半点花招式的对决。
他渴望在那种激昂的对撞中,找到活着的感觉。
所以,他一直在找寻刺激,经历多次战争,非洲狩猎,四次婚姻,他试图在平淡生活中,找到那些波动,变化,并享受这些带来的那些不安定。
而海明威的死,更是令人费解。
虽然他曾说过“那些理由充分、早早死去或者放弃的人会被偏爱,因为人们理解他们,认为他们是有人性的。失败和伪装得很好的懦弱更有人性,更被喜爱。”
好似他的一身病痛,为他的死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借口。
可是他的第四任妻子却坚持说,只是猎枪走火。
真相如何,已无从知晓。
我更愿意相信杨照所说的,晚年的海明威饱受抑郁症困扰,而他所接受的电击治疗已经改变了他的大脑,他身上的自我意志还能余下多少?
无论如何,海明威曾经来过,并始终为大家铭记,在他过世的二十二年间,他的作品年销量没有低于七十五万本,而到今天,他的作品中,仍能读到他的勇气,他的孤独,以及鲜活的生命力,足矣!
我是千洛,读书,写字,享受人生,欢迎点赞,留言,转发,感恩遇见!
参考书目:
《老人与海》
《海明威:最后的访谈》
《对决人生:解读海明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