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学说,可以用“致良知”概况。其中,首要的是立志。孔子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过去,我理解的三十而立,是指立足于社会。而王阳明指出,此处的立为立志。这种解释让我感到震惊,伟大的孔子的志向居然到30才确立下来。同时,也给我的迷茫生活注入了一束光——伟人也曾长久的摸索、确立志向,所以不要为立不下常志而沮丧,坚持探寻。
他说,志之不立,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拥灌溉,劳苦无成矣。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可见,立志对一个人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是区分一个人平庸与杰出的分界线。志,气之帅,人之命,木之根,水之源也。有志,则能静水流深,厚积薄发,实现人生价值,也能让人年轻,充满活力。老当益壮,老骥伏枥这些故事都是有志之人才能做到的,因为志气支撑了他的精气神,使他能够克服岁月的牵制,勇往直前。现在很多人过着平庸、碌碌无为的日子,他们即使年少,却像老人,因为没有志向,缺乏向上的精气神。
然而,立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常常发生,孔子也要到30岁才明确自己的志向。究其原因,一是受环境影响。正如荀子所言“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人生活在社会中,环境对人的影响巨大。其次,积习难改。王阳明说:“恶念者,习气也;善念者,本性也。”人的本性是好的,而后天形成的习气会让人产生不好的意念。有时候,我们明明知道很多选择、很多习惯是坏的,偏偏要去做,这就是习气。立志是一个知善到行善的过程,很容易受到习气的侵蚀,而中途放弃。
因此,要立志,需要做好两件事。一是向内求。立志的方向应该是致良知,而非外求于物。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将名利、爱情、金钱等视为偶像,这就是典型的立志于外物的表现。外求于物,容易发生变动,带来很大的不安全感,难以获得内心的安定。而如何向内求呢?必正诸先觉,考诸古训。即求证于先觉者,考证古圣先贤的经典。二是修炼克己功夫。与习气作斗争,明心见性,光复此心。念念不忘天理,久则自然心中凝聚,好象道家所谓结圣胎,然后可以进入美大神圣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