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悦美,书香校园#
黑童话是对童话的原童话进行改变叙述手法,与充满美好、希望、色彩斑斓的传统童话相对。它是对现实世界有无声的控诉,也是对所谓的美好事物质疑。
在我看来,鲁迅先生的对远古神话和历史传说的的改编更是撕开这些故事光环的外衣,将神和近乎神话的人赋予赤裸裸的人性,将神话世俗化,映射出那时的人间地狱,就像是是中国版的“黑童话”。
实不相瞒,初读《故事新编》总有一种强烈的不适感,忍不住盖书长叹一句“这是啥玩意儿啊?”。直到看到《非攻》,这篇全文中对原作改变最少的故事,只是对故事续写结局。这结尾里的墨子实在太寒碜了点。为宋国立下大功,使民众免收战火之害法的他却在回来的路上力乏脚痛,还被监察队搜检勒索,受寒避雨又被驱赶。没有鲜花掌声欢呼爱戴,也没有盛大授功仪式,在当时来说,他只有狼狈。从这个故事中我似乎懂得了一点鲁迅的反讽和犀利。以这种思维方式,赶紧往前复读,才能稍稍品读得出一点体会。
《补天》中,女蜗造人也只是因为无聊,补天之后竟被自己造的人无意放的火烧死,死后也只是成为后裔争权夺利的筹码;《奔月》里的后裔和嫦娥在吃乌鸦肉炸酱面;《理水》的大禹映射某种可悲的现实,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我们终将成为了我们最讨厌的那种人”;《采薇》里的圣贤作为”中国式隐士“的代表,究竟隐去了什么?《出关》中的老子被写成“一段呆木头”,被官员惦着著书;《起死》里的庄子是不辨是非的······
我印象最为深刻是《铸剑》。男主角是眉间尺在十六岁的时候被母亲告知自己背负着和皇帝的血海深仇,原本性情不冷不热的他,为了报仇不得不变成母亲说得那样冷酷和灼热。似乎是命运使然,他最终也没能亲手报仇,所幸出现一个黑衣人帮其完成了心愿,结局却是同归于尽。眉间尺是被复仇催熟的人,尽管当时描写他“忽然全身都如烧着猛火,自己觉得每一枝毛发上都仿佛闪出火星来。他的双拳,在暗中捏得格格地作响。”,但到后面也为自己背负着莫邪剑怕误伤别人而苦恼。当年他的父亲明明已经预感自己会在铸剑之后遭遇不测,为什么不逃跑?母亲明明看出他并不具备复仇的资质,为什么还要让他走上这条道路?眉间尺、黑衣人、王君都死了,最终得到的是什么?三颗头颅公开展览,“城里的人民,远处的人民,都奔来瞻仰国王的‘大出丧’”,民众滑稽和复仇的悲壮产生强烈冲突。正如鲁迅先生对当时革命和人民的想法:革命仅靠一部人的力量也许能完成自己目标,整个社会也还是麻木的······
拜读之后深感鲁迅先生的文学思想深厚,洞察力惊人。他把现世的荒谬借神话的外衣展现出来。质疑固有的美好,抖露人世的悲哀,用改编的故事,告诉你世界并不美好的一面。
他的“黑童话”少了血腥恐怖的内容,因为在荒诞背后,是他想去救世的心。
他以利剑刺破黑暗,用刻薄使你清醒。他告诉我们的,得思考,得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