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21
原文:做局也是逼上梁山。正如生殖崇拜是因为死人太多,吓着了;请神吃饭则因为饥肠辘辘,饿坏了。那时生产力实在低下,先民们吃了上顿没下顿,更难有储备可言。一旦长时间断粮断炊,族群面临的便是灭顶之灾。
想法:
2017-08-01
原文:女娲代表母系氏族。 伏羲代表父系氏族。 炎帝代表早期部落。 黄帝代表晚期部落。 尧舜代表部落联盟。
想法:
2017-08-01
原文:因此,皇帝就是皇天上帝,或相当于皇天上帝。它的本义是:旭日东升般灿烂辉煌,花蒂一样创造了生命,我们鲜花盛开之民族的伟大缔造者。
想法:
2017-08-16
原文:驩
想法:
2017-08-16
原文:鲧生禹,就意味着不但从母系变成父系,还迅速成为部落。当然,他们也可能一直保持着母系的徽号,由鲧氏族而鲧部落,被禹重建后才改姓更名。
想法:
2017-08-16
原文:面氏族生殖崇拜母系氏族女娲鱼、蛙、月亮三皇父系氏族伏羲鸟、蛇、太阳片部落图腾崇拜早期部落炎帝牛晚期部落黄帝熊(或其他)五帝圈部落联盟 早期尧 中期舜 晚期禹 国部落国家祖宗崇拜夏启
想法:
2017-08-16
原文:文明是先后发生的。在非洲北部尼罗河流域和亚洲西南两河流域,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一马当先。美索不达米亚是希腊语,意思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之间”。之后,在中国的黄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流域、南欧的爱琴海区域,华夏文明、印度河文明(哈巴拉文明)和克里特文明(米诺斯文明)也相继发生,时间都在距今两三千年前。
想法:
2017-08-16
原文:西方人也不认为国家跟道德有什么关系,在他们那里道德是归宗教和上帝管的。国家需要的是法,社会需要的才是德
想法:
2017-08-18
原文:实际上,古书中的民,往往被解释为冥、暝、盲、氓。这大约因为最早的民都是战俘和奴隶,有的还要被刺瞎眼睛。比如黎民,就是战败的九黎族;畜民,就是被商人统治的老奴隶;顽民,则是被周人打败又冥顽不化的殷商贵族。既然战败,自然是“民”。人,才是胜利者和统治者。
想法:
2017-08-18
原文:实际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模式和样式、制度和尺度,都是由这个国家的文化、历史和国民来决定的。强大的国民喜欢弱小的政府,自由的国民欣赏松散的制度,愚昧的国民盼望英明的领导,软弱的国民依靠强权的统治。因此恩格斯说,如果某个国家的政府是恶劣的,而且尽管恶劣却仍将存在,那就可以用该国国民相应的恶劣来解释。
想法:
2017-08-18
原文:可惜,儒墨道三家主张的条件和保留,离民主或宪政还有十万八千里,实行起来也有诸多问题。比如什么叫“圣人”,三家就说法不一。儒家讲“仁民爱物”,墨家讲“明察秋毫”,道家讲“清静无为”,请问以谁为准?
想法:
2017-08-18
原文:自由是城市的特质。
想法:
2017-08-18
原文:丘吉尔闻讯以后曾发表了这样一句名言:伟大的民族对自己的伟大人物,总是忘恩负义的
想法:
2017-08-18
原文:显然,君,最早是劳动者,这就是氏族的族长;后来是领导者,这就是部落的酋长;最后才是国家的统治者,这就是国君,是侯、王、皇帝。
想法:
2017-08-24
原文:经济独立的结果,是人格的独立;人格独立的结果,则是意志的自由。
想法:
2017-08-24
原文:;也难怪恩格斯在说到希腊人的革命时,使用了“炸毁”两个字。是的,由于航海、殖民和经商这三个炸药包,氏族血缘组织被炸得粉碎,人身依附关系被炸得粉碎,史前文明的所有优点和缺点也被炸得粉碎。希腊人,直接从族民变成了公民。
想法:
2017-08-31
原文:第一,法律的制定,只能寻找“最大公约数”
想法:
2017-08-31
原文:第二,如果连最大公约数也找不到,那么对不起,投票表决,少数服从多数,以多数人的约定为约定。
想法:
2017-08-31
原文:成吨的英国茶叶扔入海中,因为自由比便宜茶叶更重要。英国人封闭了他们的波士顿港之后,没有一个失业的工人应聘去修英国兵营,没有一个贫穷的农民卖粮食给英国军队,因为他们宁肯一无所有,也绝不出让自由。后来的独立战争首先在马萨诸塞打响,并不奇怪。
想法:
2017-08-31
原文:显然,在美国人看来,国家精神远比国家形式重要。
想法:
2017-08-31
原文:这就是“美国精神”,同时也是“希腊精神”。独立、自由、平等,科学、民主、法治,一以贯之,薪尽火传。
想法:
2017-08-31
原文:文明的陨落,几乎是普遍性和规律性的。
想法:
2017-08-31
原文:宗教和哲学延续着巫术对未知世界的触摸,只不过方式不同。哲学是对超现实超经验之抽象问题的思考,宗教则是对超自然超世俗之神秘存在的相信。所以宗教靠信仰,哲学靠思辨,科学靠实验,工具靠使用,巫术则靠操作,同时也靠幻想和直觉。巫术,就是直觉、幻想,再加操作。
想法:
2017-09-02
原文:文化从来就是“趋炎附势”的。谁是江湖老大,大家就跟谁学。
想法:
2017-09-02
原文:二是“以业为氏”,也就是从事什么行业,就采用什么氏,比如制陶的是陶氏,制绳的是索氏,做旗帜的是施氏,编篱笆的是樊氏。第
想法:
2017-09-02
原文:。象形文字比拼音文字优越的地方,在于能够保留最原始的信息,尤其是甲骨文和金文。而且,通过对文字演变的考察,我们还能发现历史的轨迹
想法:
2017-09-04
原文:任何一种国家体制和国家道路,都不过是世界各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为了实现安全、自由和身份认同所做的不同选择和探索。
想法:
2017-09-04
原文:,商的礼器多为酒器,周则多为食器
想法:
2017-09-04
原文:尼采说过,希腊艺术有两种精神: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酒神精神又叫狄俄尼索斯精神,即感性精神。日神精神又叫阿波罗精神,即理性精神。感性和理性的统一,是希腊文明的秘密所在,也是这种文明不朽的秘密所在。
想法:
2017-09-05
原文:实际上,无论是武王伐纣,还是周公平叛,胜利了的周人都没把殷商贵族当战俘。既没给他们戴上镣铐关进地牢做奴隶,也没把他们当亡国奴。
想法:
2017-09-05
原文:革命的合理性,政权的合法性。
想法:
2017-09-06
原文:神授是宗教性的,天授是伦理性的。
想法:
2017-09-06
原文:。这些动物,养着的时候叫畜,要杀的时候叫牲,合起来叫畜牲。用于祭祀,毛纯的叫牺,体全的叫牲,合起来叫牺牲
想法:
2017-09-06
原文:在孔子看来,人殉不仁,人殉非礼。
想法:
2017-09-06
原文:实际上,甲骨文和金文的天,原本就是人。字形,是一个正面而立大写的人,头上一个圆圈,或圆点,或横线。所以,天,原本指人的脑袋,也就是天灵盖,后来才引申为苍天,再后来才引申为老天爷。 天,就是人。
想法:
2017-09-06
原文:“大国畏其力,小国怀其德”
想法:
2017-09-06
原文:音乐就是“乐音的运动形式”,而乐音的特点就是差异。
想法:
2017-09-06
原文:邦国是最合适的称呼。因为所有的邦,都包括城市和农村。城市叫国,加上农村叫邦。邦是全境,国是都城,邦比国更准确。当然,邦与国也可以通用。因此,叫邦,叫国,叫邦国,都行。叫国家,不行。
想法:
2017-09-06
原文:此还诞生了一种建筑制度,即国都的中央是宫殿,宫殿左边是宗庙,右边是社稷坛,叫“左祖右社”。
想法:社稷用于祭祀土地和谷神
2017-09-06
原文: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
想法:
2017-09-06
原文:株式会社是日本和韩国的说法。日文和韩文的“株”就是股权和股份,一股就叫“一株”。所以,株式,就是股份制;株式会社,就是“股份有限公司”。
想法:
2017-09-07
原文:相反,嫡长子则总是贵族。诸侯的嫡长子是国君,大夫的嫡长子是家君。那好,周王的儿子是王子,公侯的儿子是公子,家君的儿子就是君子。这,倒是不论嫡庶的。所有家君之子,都是君子,即士。甚至宗族的族长,由于俨然君主,他的儿子也可以叫君子,至少嫡长子可以。
想法:
2017-09-08
原文:礼,就是界定差异的。 问题是:怎么界定? 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无非“别内外,定亲疏,序长幼,明贵贱”。区分华夏与蛮夷,是“内外有别”;区分血亲与姻亲,是“亲疏有差”;区分老者与少者,是“长幼有序”;区分嫡子与庶子,是“贵贱有等”。它甚至表现为一系列的“制度”(规制和尺度)。比如平民不能戴帽子,只能扎头巾,叫帻(读如则)。贵族当中,士又只有冠,没有冕。冠冕堂皇的,只能是天子、诸侯、大
想法:
2017-09-08
原文:,孩子出生百日,要由父亲命名,表示他正式获得生命,成为家庭成员。如果是男孩,六岁开始在家学习,是家学。十岁进寄宿学校,是小学。十五岁入辟雍,这就是大学。二十岁大学毕业,就要举行婚冠礼,正式成人。
想法:
2017-09-10
原文:鉏麑同样陷入两难:命令必须服从,忠良不可杀害。杀害国之栋梁是不义,违背君主之命是不忠。要么不义,要么不忠,鉏麑该怎么办? 他选择了自己去死。 进退两难的鉏麑一头撞到槐树上,成为历史上第一个“自杀的刺客”。
想法:
2017-09-10
原文:豫让说: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臣为范氏和中行氏服务时,他们把臣当作普通人,臣当然像普通人那样来报答。智伯却把臣看作国士,看作天底下最杰出的人,臣就要像最杰出的人一样报答他。
想法:
2017-09-10
原文:自知必死无疑的豫让面不改色,昂然上前一步说:君上!臣听说,明主不掩人之美,忠臣有死节之义。今日之事,臣死罪难逃,理应伏法受诛。但,臣斗胆请求君上成全,让臣行刺君上的外衣,也算了却一桩心愿。
想法:
2017-09-10
原文:盛怒的克瑞翁抓住自己的外甥女,问她是否知道国王的命令是不可违抗的。 安提戈涅平静地回答—— 我知道。不过,我也知道另一种命令。这命令不是今天或明天的,而是永远的。谁也不知道它来自何处,但谁都不能违抗它却不受神的谴责。正是这命令叫我去埋葬波吕尼克斯,因为不能让我母亲死去的儿子没有葬身之地。
想法:
2017-09-10
原文:在韩聂荣哭,在晋董狐笔”
想法:
2017-09-12
原文:春秋的是君子,战国的是小人。 这里说的君子和小人,是阶级意义上的。换句话说,君子即士人,是贵族;小人即庶人,即平民。如果参加战争,则贵族叫“士”,平民叫“卒”。士,既参战也作战,所以叫“战士”。卒,参战不作战,只是跟着跑,所以叫“走卒”。走,在古汉语中就是“跑”的意思。战士和走卒,是两码事。
想法:
2017-09-12
原文:由是之故,车兵曰乘,步兵曰卒。中国象棋之将、仕、相、马、车、炮、卒,就是这种军事制度的体现:卒是最低级的,仕则仅次于将。将就是大夫,仕则是士。乘车的士比步行的卒高贵,因此可以“丢卒保车”。
想法:
2017-09-12
原文:着贵族精神和君子风度的古代军人认为,战争是一种高尚而荣耀的事情,必须堂堂正正地进行。
想法:
2017-09-12
原文:当然,秦汉前后,君臣关系是有区别的。从西周到春秋,理论上讲是家臣效忠家君,国臣效忠国君,天下之臣效忠天下共主,即士效忠大夫,大夫效忠诸侯,诸侯效忠天子,逐级效忠。到战国,天子没有了,三级效忠就变成了两级效忠。但,逐级效忠不变,君臣关系也不变。
想法:
2017-09-12
原文:秦汉以后,诸侯没有了,逐级效忠变成直接效忠。皇帝是唯一的君,其他人从官员到百姓,都是臣。不过,这也要看世道。如果天下大乱,则各为其主。比如东汉末年,就是周瑜效忠孙权,关羽效忠刘备,郭嘉效忠曹操。效忠对象虽不相同,君臣关系仍然是纲。
想法:
2017-09-12
原文:君父,毋庸置疑地高于臣子。这可是违背人之天性的,因此不能不设法弥补。弥补的办法,是用对等来替代平等。比如“君仁臣忠,父慈子孝”,或“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也就是说,君臣父子都有道德上的义务,也都要遵守游戏规则。一旦失礼,很可能代价惨重。
想法:
2017-09-12
原文:从司马迁的描述中我们得知,荆轲是卫国人。他流浪到燕国不走,只因为热爱燕国的狗肉和美酒,以及杀狗的屠夫还有音乐家高渐离。这并不能构成所谓爱国主义的要素。也就是说,燕国的存亡,其实浑不关他的痛痒。这是他听了燕太子丹一番慷慨陈词后,愣了半天不说话的真实原因
想法:
2017-09-13
原文:占卜是问,祭祀是求。或者说,占卜是向鬼神请求指示,判断凶吉;祭祀则是向鬼神汇报工作,祈求福佑。分工不同,重要性则如一。
想法:
2017-09-13
原文:负责占卜的,则是卜和史。卜,又分两种。一种是用龟甲,也叫“龟”或“卜”。另一种是用蓍草,叫“筮”。记录筮法的书,就叫《周易》。龟和筮,可能由两个人分别负责,也可能由一个人包干。占卜的结果,由史记录在案。当然,史不但敬鬼神,更要管人事。后来,就变成专业历史学家。
想法:
2017-09-13
原文:子产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
想法:
2017-09-13
原文:后土和后稷是华夏民族最重要的神。后土就是土地神,他的祭坛叫社。后稷则是谷神,他的祭坛叫稷
想法:
2017-09-13
原文:比如商人的上帝,就是他们的祖先帝喾;楚人的上帝,则是他们的祖先祝融
想法:
2017-09-14
原文:这件事照理说原本不该发生,因为周与郑关系非同一般。郑,是西周最后一个封国,始封之君是周厉王的小儿子,被周宣王封为诸侯,是为桓公。
想法:
2017-09-14
原文:长葛之战是一个标志性事件,标志着旧的制度和秩序全都难以维持。从天子到诸侯再到大夫,所有的政治力量都将在激烈的动荡中重新洗牌,并诞生出新的国家制度。
想法:
2017-09-14
原文:就是天子把天下分成若干块,分封给诸侯,由此建立起邦国,简称国;诸侯又进行再分配,把国分成若干块,分封给大夫,由此建立起采邑,简称家。
想法:
2017-09-14
原文:其余,则分别是公国、侯国、伯
想法:
2017-09-14
原文:国、子国和男国。公侯伯子男,都是自治君主国。他们的国家事务,天子是不能过问和干预的。
想法:
2017-09-14
原文:第二,国以下的家,有治权无主权。主权在国,产权在天子,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当然,严格地说,春秋和春秋以前的邦国只有“半独立主权”,拥有“完全独立主权”要到战国。那时,他们已经都是“独立王国”了。
想法:
2017-09-15
原文:管仲的政治策略,是先安内后攘外,先定国后称霸。治国方略,则是全国一盘棋,先区分士农工商,再区分国都郊野。国都住士和工商,郊野住农。但无论是士,还是农工商,都必须严格按照行业和身份居住,不能杂居,也不能迁徙和变更职业。这可能是中国最早的户籍制度,还是最严厉和最不讲理的。
想法:
2017-09-15
原文:住在郊野的农民三十家为一邑,每邑设一有司。十邑为一卒,每卒设一卒帅。十卒为一乡,每乡设一乡帅。三乡为一县,每县设一县帅。十县为一属,每属一位大夫,一位属正。属的下级是县,县的下级是乡,
想法:
2017-09-15
原文:乡的下级是卒,卒的下级是邑。邑,是最基层的政权。邑由有司管理,向卒帅负责;卒由卒帅管理,向乡帅负责;乡由乡帅管理,向县帅负责;县由县帅管理,向属大夫负责。属由大夫管理,属正监理,直接向国君负责。全国五属,五位属正,五位属大夫,是国君的问责对象。属管县,县管乡,乡管卒,卒管邑,一个中央集权层层问责的金字塔管理体系,便建立起来了。
想法:
2017-09-16
原文:实际上,尊王和攘夷,原本是同一件事。因为王室不尊,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夷狄太强。起先最强悍的是犬戎,他们在商代叫鬼方。西周灭亡,就因为犬戎攻陷镐京,追杀幽王于骊山之下。定都洛阳的平王无力收回失地,便把沦陷区封给他的一位西垂大夫。这位大夫也不辱使命,果然收回王畿的西半,并把那里变成了秦国。他自己,则成为秦国的第一任国君,是为秦襄公。
想法:
2017-09-16
原文:这些国家大都是夏商周之后,自称夏、诸夏,也称华、华夏。华,就是光,也是美;夏,就是大,也是雅。华夏,就意味着文明;夷狄,则意味着野蛮。文明人,是羞与野蛮人为伍的,更不要说甘拜下风。攘夷,应是华夏诸国的共同愿望。
想法:
2017-09-16
原文:东西南北的“非华夏民族”,细分则东曰夷,南曰蛮,西曰戎,北曰狄;统称则叫夷,或蛮夷,或夷狄。所谓“攘夷”,便包括了东夷、南蛮、西戎、北狄。
想法:
2017-09-19
原文:宋襄的错误,是杀活人做牺牲品;秦穆的错误,则是杀活人做殉葬品。
想法:
2017-09-20
原文:是啊!按照庄王的说法,这只鸟“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如此以静制动蓄势而发,岂非生命力、创造力和破坏力都极强的九头神鸟?
想法:
2017-09-21
原文:勾践与夫差,有什么不同? 夫差天真,勾践残忍。 越王勾践的名字,在华人圈内可谓耳熟能详,尽人皆知。他那“卧薪尝胆”的故事,常常被当作励志的案例口口相传。然而这是可疑的。不但《左传》和《国语》均无记载,就连司马迁也只说了尝胆,没说卧薪。
想法:
2017-09-21
原文:先发制人,组织敢死队冲锋陷阵,一再挑战,结果训练有素的吴军阵营严整,纹丝不动。勾践便使出第二招,让罪人们在阵前排成三行,每个人都把剑架在脖子上,一齐向吴军喊话说:两国君王交战,我等触犯军令,不敢逃避刑罚,谨此自裁谢罪!说完,齐刷刷地集体自杀于吴军阵前。
想法:
2017-09-21
原文:这样看,勾践在报仇雪恨之前一直对夫差卑躬屈膝,并不奇怪。他把吴都整整围了三年,也不奇怪。拒绝吴国投降,毫不留情地灭国,就更不奇怪。据说,吴王夫差曾派人向勾践求和。夫差说,当年寡人听从君上您的命令,没敢断了越国的祭祀,现在能不能也不要毁了敝国的宗庙和社稷呢?勾践却冷笑一声回答说,当年上天把越国赐给吴国,吴国不肯接受,如今寡人又岂敢对抗天命?君上如果需要养老,寡人倒是把地方准备好了。
想法:
2017-09-21
原文:于是范蠡大夫逃离了越国。临走前,范蠡写信给同事文种大夫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先生快走。
想法:
2017-09-21
原文:《荀子·王霸》中关于五霸说法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史记》中的说法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
想法:
2017-09-21
原文:事实上蛮族的一大优势,就在于又霸又蛮。他们血气方刚,生机勃勃,初生牛犊不怕虎,没那么多清规戒律和陈词滥调,也未必都按牌理出牌。
想法:
2017-09-21
原文:春秋诸霸有三个特点。第一,除晋国外,都不姓姬。齐姓姜,宋姓子,秦姓嬴,楚姓芈(读如米)。吴号称姓姬,越号称姓姒(读如四),其实无姓。第二,除晋和宋在中国(中原)外,其余都在边缘。齐在东夷,秦在西戎,楚在南蛮,吴和越在百越。第三,称霸的顺序,是先黄河后长江。具体地说,是先在黄河下游(齐),然后黄河中游(晋和宋),然后黄河上游(秦),然后长江中游(楚),最后长江下游(吴和越)。
想法:
2017-09-22
原文:公元前386年,周王册封田和为诸侯。七年后,只剩下一座城邑的齐康公去世,姜齐彻底灭亡。之后的齐,战国的齐,不再姓姜,姓陈或田。
想法:
2017-09-22
原文:东夷(齐)、西戎(秦)、南蛮(楚)、北狄(狄族各部落国家)
想法:
2017-09-22
原文:的确,战争在春秋是荣耀的事,也是体面的事,还是君子的事,因此流血而不嗜血,有血性而无血腥。即便是城濮这样的大战,时间也只有一天。一旦决出胜负,就各自收兵,绝不赶尽杀绝。像越王勾践那样把吴都一围三年,已是蛮夷作风和战国做派,为正人君子所不耻。
想法:
2017-09-22
原文:这就像极了春秋。春秋,是郑国先崛起,然后让位于晋。战国,则是魏国先兴盛,然后让位于秦。战国的魏文侯,就是春秋的郑庄公。看来历史的选择并非先入为主,后来居上反倒极为可能。这实在是意味深长。
想法:
2017-09-22
原文:但,把不同版本的春秋霸主排在一起,则是有趣的: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称霸; 公元前639年,宋襄公图霸; 公元前632年,晋文公称霸; 公元前623年,秦穆公称霸; 公元前594年,楚庄王称霸; 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称霸; 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称霸。 这七个人,宋襄公其实不能算数。剩下的六个,前三后三。前三,齐桓、晋文、秦穆,都在北方;后三,楚庄、阖闾、勾践,都在南方。
想法:543年年子产政改,三家分晋公元前406年
2017-09-23
原文:实际上从春秋晚期开始,士,即当时的知识阶层和白领阶层,便都是天下主义者。对于他们来说,天下比邦国重要得多。就连最有道德感如孔子,也不过是离开鲁国的时候走得慢点,离开别国的时候走得快些。
想法:
2017-09-23
原文:实际上,商鞅不但不准议论他的法令,而且根本就不允许有任何议论。在他心里,人民只有义务没有权利。他们不过是君王实现霸业和帝业的工具和武器。或者说,男人平时是劳动工具,战时是杀人武器,女人则是生产这些工具和武器的机器。既然如此,那你议论什么?遵命执行就是! 这就是所谓商鞅变法。
想法:
2017-09-23
原文: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围绕着专制、集权和独裁来设计和进行的,因此不能让人民有任
想法:
2017-09-23
原文: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想法:
2017-09-23
原文:或许有人会问:举报商鞅谋反,有证据吗?没有。他们的原话,叫“商君欲反”。什么叫“欲反”?想造反。哪里想?心里想。心里想,能证明吗?不能。需要证据吗?不要。因此,说白了就是莫须有,诬告。
想法:
2017-09-23
原文:或许又会有人问:诬告也能成立吗?能。因为商鞅在鼓励邻里之间相互告发的时候,就没说要有证据,更没规定诬告者要负法律责任。总之,奖励举报的政策是有的,制裁诬告的法律则是没有的。不难猜测,在商鞅的治下,被人诬告和屈打成招的,一定不会绝无仅有。
想法:
2017-09-23
原文:什么问题?只有维护君王统治的手段,没有保护人民权利的条款。
想法:
2017-09-23
原文:什么是合纵连横? 合纵,就是燕、齐、赵、魏、韩、楚联合起来,共同对抗西方的强秦。由于六国都在太行山以东,所以叫“山东六国”;他们的联合战线或统一战线从北到南纵向合成,所以叫“合纵”。
想法:
2017-09-24
原文:冯驩说,不!臣是要替君上的不当言论谢罪。君上应该知道,有生有死,是天之常道;嫌贫爱富,是人之常情。那些赶集逛商场的,早上蜂拥而入,晚上不屑一顾,难道因为喜欢早晨厌恶夜晚?不,是因为他们要的东西到晚上就没有了。因此,请不要责怪那些人的离去。
想法:
2017-09-24
原文:没错,如果说春秋还只是礼乐崩坏,那么战国便已是道德沦丧。这对于华夏文明,无疑是一件极其严重的事。因为华夏文明的制度支持,是井田、宗法、封建、礼乐;全民共识,则是以德治国,以礼维序,以乐致和。德治是“一个中心”,礼乐是“两个基本点”。华夏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就体现在这一整套系统中。
想法:
2017-09-24
原文:于是战国二百年,就成了充满矛盾的时代:民众水深火热,士人备受尊崇;社会动荡不安,学术空前繁荣;道德普遍滑坡,思想充分自由。中华史上最黑暗最痛苦的动乱年代,变成了思想文化的黄金时代。
想法:
2017-09-24
原文:于是,儒家代表着文士,墨家代表着武士,道家代表着隐士,法家代表着谋士,纷纷亮出自己的主张,力图影响历史的进程。这是当时最自由也最活跃的力量。因为自由,所以是百家;因为活跃,所以要争鸣。
想法:
2017-09-25
原文: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晋楚城濮之战,晋文践土之盟,晋文公称霸。
想法:
2017-09-25
原文:公元前595-前594年(鲁宣公十四至十五年),楚庄王围宋。宋死战后降。鲁、宋、郑、陈诸国皆从楚,楚霸业成。
想法:
2017-09-25
原文:公元前543年(鲁襄公三十年),郑国上卿授权子产执政。
想法:
2017-09-25
原文:公元前538年(鲁昭公四年),楚灵王称霸,郑子产作丘赋。
想法:
2017-09-25
原文:公元前536年(鲁昭公六年),郑子产铸刑鼎。
想法:
2017-09-25
原文:公元前522年(鲁昭公二十年),子产卒,孔子称其为“古之遗爱”。
想法:
2017-09-25
原文:公元前515年(鲁昭公二十七年),吴公子光杀吴王僚而自立,是为吴王阖闾。
想法:
2017-09-25
原文:公元前496年(鲁定公十四年),吴越槜李之战。吴王阖闾受伤身亡,吴王夫差继位。越国国君名始见于《左传》。
想法:
2017-09-25
原文:公元前481年(鲁哀公十四年),田恒杀齐简公,立齐平公,田陈氏实际上代齐。
想法:
2017-09-25
原文:公元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孔子去世。《春秋》止于此年。
想法:
2017-09-25
原文:公元前453年,赵、魏、韩三家灭知。
想法:知伯,豫让刺杀赵襄子
2017-09-25
原文:公元前361年,秦孝公招贤,商鞅入秦,次年变法。
想法:
2017-09-25
原文:公元前341年,齐韩马陵之战,孙膑大败庞涓。
想法:
2017-09-25
原文:公元前340年,商鞅大败魏公子卬。魏惠王悔不用商鞅。商鞅受封为商君。
想法:
2017-09-25
原文:公元前333年,张仪入秦,苏秦任纵约长,合纵连横开始。
想法:
2017-09-25
原文:公元前332年,秦联合齐、魏伐赵,纵约解除。
想法:
2017-09-25
原文:公元前313年,张仪用欺骗手段让楚怀王与齐绝交。
想法:
2017-09-25
原文:先秦诸子,就是从春秋晚期到秦汉之前这三百年间我们民族最伟大的思想家。由于他们后来被分为儒、墨、道、法、名、杂、农、阴阳、纵横、小说十家,因此又叫九流十家,也叫诸子百家。
想法:
2017-09-25
原文:第一阶段,孔子与犹太先知、释迦牟尼、毕达哥拉斯同时,四大文明礼炮齐鸣。第二阶段,墨子与苏格拉底同时,《老子》一书的作者与柏拉图同时,孟子和庄子与亚里士多德同时,中国与希腊并肩前进。第三阶段,希腊人也退出历史舞台,只剩下我们的荀子和韩非。
想法:
2017-09-25
原文:鲁国人。伶俐善辩。文学言偃,字子游,小孔子四十五岁,吴国人。任武城邑宰,推行礼乐教化。卜商,字子夏,小孔子四十四岁,晋国人(一说卫国人)。才思敏捷。
想法:
2017-09-25
原文:科十哲德行颜回,字子渊,亦称颜渊。小孔子三十岁,鲁国人。好学第一。闵损,字子骞,小孔子十五岁,鲁国人。素称德孝。冉耕,字伯牛,小孔子七岁,鲁国人。患麻风病,不见人。冉雍,字仲弓,小孔子二十九岁,鲁国人。出身贫贱。政事冉求,字子有,小孔子二十九岁,鲁国人。生性谦退、多艺多才。仲由,字子路,小孔子九岁,鲁国人。豪爽耿直,素称勇力。言语端木赐,字子贡,小孔子三十一岁,卫国人。辩才无碍。宰予,字子我,亦称宰我,小孔子二十九岁,
想法:
2017-09-25
原文:爱自己超过爱双亲。 这当然绝不可能是儒家的主张,但这个逻辑推理却是成立的。就连儒家自己恐怕也永远都无法解释,为什么应该“爱双亲超过爱族人”,却不可以“爱自己超过爱双亲”。
想法:
2017-09-25
原文:实际上儒墨两家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仁爱是有源之水,兼爱是无根之木。墨子始终没能说清楚,我们凭什么要一视同仁毫无差别地去爱所有人。是啊,凭什么呢?
想法:
2017-09-26
原文:庄子的逻辑是:有亲就有疏,有爱就有恨。因此,有尧时代的相互区别,就会有舜时代的互相竞争,禹时代的相互斗争。结果,“天下大骇,儒墨皆起”。
想法:
2017-09-26
原文:韩非说,“和氏之璧不饰以五彩,隋侯之珠不饰以银黄”。为什么?用不着!这就叫“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相反,如果必须装饰,就说明它本质有问题。一个人长得丑,才要化妆;鱼虾不新鲜,才放佐料。这就叫“物之待饰而后行者,其质不美也”。
想法:
2017-09-26
原文:那么,春秋战国,有正义战争吗?没有,都是侵略战争。发动侵略战争,跟打家劫舍有区别吗?没有。只不过由于明火执仗,只能更无耻。这种无耻行径,难道因为动用了国家的名义,就变成正义的了吗?
想法:
2017-09-26
原文:繻葛之战周桓王十三年(前707)郑庄公谋霸,败周室联军长勺之战周庄王十三年(前684)齐桓公报鲁助公子纠仇,败于长勺泓水之战周襄王十五年(前638)宋楚争霸中原,楚败宋商密之战周襄王十七年(前636)秦晋伐鄀,用计离间取胜城濮之战周襄王二十一年(前632)晋楚争霸中原,晋败楚
想法:
2017-09-26
原文:崤之战周襄王二十六年(前627)晋秦争霸,晋在崤山伏击秦军,全歼之鄢陵之战周简王十一年(前575)晋楚再次争霸,晋再败楚鸡父之战周敬王元年(前519)吴楚争要地,吴败楚联军桂陵之战周显王十六年(前353)齐围魏救赵,败魏于桂陵马陵之战周显王二十七年(前342)魏霸称王伐韩,齐救之,败魏于马陵函谷关之战周慎靓王三年(前318)魏赵韩燕楚五国联军合纵攻秦,败于函谷关长平之战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秦白起率军决战赵军,全胜
想法:
2017-09-26
原文:难怪庄子学派会说墨家“反天下之心”了。反天下之心,就是违背人之常情常理。故,“以此教人,恐不爱人;以此自行,固不爱己”;强制推行,则“天下不堪”。就算墨子自己能实行,奈天下何!
想法:
2017-09-26
原文:老子只是“无作为”,庄子才是“无政府”。 这是两种不同的“无政府主义”。 有不同的“无政府主义”,也有“有为”和“无为”的不同排列组合:老子是“以无为求有为”,庄子是“以无为求无为”,墨子是“以有为求有为”。至于“以有为求无为”,则将由禅宗来代表。
想法:
2017-09-26
原文:好在这项工作并不复杂。按照韩非的设计,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应该早已将所有的闲杂人等,包括被称之为“五蠹之民”的儒生、侠士、食客、纵横家和工商业者统统消灭,只留下农民和战士,以及管理农民和战士的官员,很“干净”,也很“单纯”。
想法:
2017-09-26
原文:与儒、道、法三家不同,墨家不仅是一个学派,也是团体,甚至是一种准军事组织。组织的成员叫“墨者”,组织的领袖叫“巨子”。巨子具有双重身份。他既是导师,又是首领,对自己的弟子有生杀予夺之权,可谓说一不二,令行禁止,一呼百应,绝对权威。
想法:
2017-09-26
原文:如果说庄子的理想是“上如标枝,民如野鹿”,墨家和法家的设计是“上如蜂王,民如工蜂”,那么,儒家的主张便可以说是“上如父母,民如子女”。
想法:
2017-09-26
原文: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想法:
2017-09-26
原文:卜皮说:慈则不忍,惠则好施。结果是什么呢?必然是该杀的不杀,不该赏的乱赏。如此这般地“有过不罪,无功受赏”,岂有不亡之理?
想法:
2017-09-27
原文:看来,韩非的治术,有明有暗,软硬兼施。刑罚就是公开的硬控制,权术就是暗地的软控制。君主无术,就受制于人;民众无法,就犯上作乱。这就叫“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
想法:
2017-09-27
原文:很简单,就因为墨子跟儒法两家一样,都主张社会要有序。只不过这个秩序的维护,儒家主张靠礼,法家主张依法,墨子却寄希望于人。
想法:
2017-09-27
原文:孙子就是孙武,《孙子兵法》的作者。据说,他当过吴王阖闾的军事顾问、教官和将领,年代比《老子》一书的作者早,所以说老子像孙子,而非孙子像老子。
想法:
2017-09-27
原文:孙子列了五条。 第一条叫“必死可杀”,就是还没开战,先想牺牲,这样的人不难让他去死。第二叫“必生可虏”,就是还没杀敌,先想活命。这样的人,一抓一个准。第三叫“忿速可侮”,就是但凡性急、暴躁、易怒的人,都可以戏弄。第四叫“廉洁可辱”,就是对那些爱惜羽毛看重名誉的人,可以用羞辱的办法让他中计。第五叫“爱民可烦”,就是可以利用对方的心软,进行
想法:
2017-09-27
原文:然而老子却告诉我们,世界上有两种勇敢,一种叫“勇于敢”,一种叫“勇于不敢”。老子说——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想法:
2017-09-27
原文:所谓“不爱”,也不是恨,而是不爱不恨,没心没肺。说得再准确一点,就是不管
想法:
2017-09-27
原文:因此,上德不德,大义无义,多情无情。 这些都是反调。 但,唱反调是为了得正道。因此,既不能讲以怨报怨(这是正调),也不能讲以怨报德(不是正道),只能讲以德报怨。以德报怨,报的是怨,得的是德。
想法:
2017-09-28
原文:人性问题,是告子提出来的。 告子的态度很明朗,观点也很鲜明:一、人性是存在的,也是天生的,它就是人的天性;二、人的天性就是饮食男女,即自然属性,叫“食、色,性也”;三、作为自然属性或人的天性,人性无善恶。
想法:
2017-09-28
原文: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孟子认为,这就是共同人性。由此产生的,是共同价值,即仁义礼智。其中,恻隐之心就是仁,羞恶之心就是义,恭敬之心就是礼,是非之心就是智。
想法:
2017-09-28
原文:不同之处仅仅在于:孟子更看重善的倾向,并把它看作水,主张积极引导;荀子更注意恶的可能,并把它看作火,主张严加防范。结果是什么呢?是孟子侧重讲仁义,荀子侧重讲礼乐,他们从不同的方向继承了孔子。
想法:
2017-09-28
原文:因为无德之德,必是伪善;非法之法,必为恶法。这样的亏,我们吃得还少吗?
想法:
2017-09-28
原文:道家讲天道,墨家讲帝道,儒家讲王道,法家讲霸道。讲天道,就是要回到太古;讲帝道,就是要回到尧舜;讲王道,就是要回到商周。这些都是倒退。只有讲霸道,才能走向秦汉。
想法:
2017-09-30
原文:伏羲在前,女娲在后,又有什么意义?证明男尊女卑天经地义。因此,女娲的手术非动不可。犯罪嫌疑人,则八成是鼓吹男权社会纲常伦理的那些家伙。只不过,他们做贼心虚手忙脚乱,还是留下了无可辩驳的证据——在几乎所有的画像和造像中,女娲手中都是月亮,伏羲手中都是太阳。
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