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一词,不知起于何处,时至今日,几乎可以说是被人用滥了。那么,这说不完的精神,可有用处?须知,许多精神都没有一览的价值。多了解一种没有价值的精神,便丧失可知一种有价值的精神的时间和精力。就好像四处的不知停歇的讲座,每一场都有想让你知道的东西,但若不知选择,真正有用的就得不到多少了。你真正需要的只是每个时期需要的精神。
我写这篇文章,想做的就是把能串起来的东西展现出来。就好像在知乎上答题,需要的是专业知识,做不得假,为此,每次都需做足功课才能为人解惑。精神必须有一个中心去维持,而我所能给予你的就是以足够实在的语言,告诉你,我认为是中心的精神。
1931年,梅贻琦提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此言,放之四海而皆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不应该只是钢筋水泥组成的建筑群,不应该只是人与人的堆积,不应该只是书本的贮藏所。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只是死水一潭的大学,即使是再盛极一时,也会倒塌。所以,师大精神,首当有大师精神。何谓大师?腹有诗书,肚能撑船,胸有成竹,谓之大师也!何成大师?勤慎诚恕,博雅精进,大师可期。
那么,在如今的现实环境下,我们所需要的大学精神,就不应只是有星空般璀璨的大师的梦想,而是得加上“实学”二字,“实”,即“实事求是”、“敦实诚信”之“实”,是勤,是诚,也是慎;“学”,涵括“学问”和“学习”两个层面,前者主要指“学识”、“理论”,后者主要指“认知”、“研习”,是博,是雅,也是进。实学精神,在当下这个略显浮躁的社会,真的是必不可少。君不见,书馆平时可罗雀,期末将至无虚席;君不见,宿舍冬暖夏凉外卖好滋味,教室众人畏师如虎听无意。
大学,有着许多人羡慕的物质条件,却没有与之对应的人文情怀,殊可哂也!就像我曾经说过的,每一个提出问题的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评判标准,我改变不了你们的标准,只能希望写出来的能让你有些赞同,有些思考。
不知可有人在蕙风湖边,叔同像旁伫立过?可有人关注过那个默默注视湖面的雕像?岁月的青苔爬上了他的耳鬓,想来他该是寂寞的,无人与之交流;却又不希望他是寂寞的,那耳边的青苔,该是会和他相伴的吧?还有呐,校史馆中的诸位,还有人去看看吗?其实,学校不算小,你该去看看。
阅览室中铁栏杆那剥落的漆,桌椅日久而变深的包浆,见证了这年月,但时间不停,青春正好。
将来,将来,为了不会太久远的将来,我们需要的,是有把梦想变为现实的信念。这种精神,姑且就称之为科学精神。批判与创新、追求真理,这是一切科学成为科学的前提,是科学家们的共同信念。同样的,积极进取,勇于创新,也是做好所有事的根本。由于大学的现实,思考过于感性,科学精神的实际意义很有可能得不到完全展现。但对于我学校的将来,科学精神的内涵实在重要之极。大学,不过人生四五年,这里,是最后的安乐,也是最后的机会。你可以选择渺小,你也可以奋勇前行。正如一句话说的“大学,本该是你的舞台,尽管去拼搏,错了摔了,有什么要紧?这里只是学校,你就是个学生”。
其实,并不是将来,现在,过去的区别,只是用这种条理似乎更能理解些,大学精神,不应该有严格的时间界限,在任何时候,大师精神,实学精神,科学精神都是适用的。正如前文所言,你需要的只是大学这个时期需要的精神,而我做的,就是把这些需要的串起来展现给你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