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公时常对我说:你就不能常常笑一笑吗?脸上一点笑容都没有,看着真让人心里不舒服。
我反驳:为什么要笑呢?不高兴还非要面带笑容吗?我装出笑容满面的样子,其实也很不舒服呀。
但是很多时候,不同的环境之下,人际交往中,我们常常需要装出笑容满面的样子。随意展现自己的喜怒哀乐,被视为幼稚、低情商,别人会用异样的眼光看待自己。
我们需要伪装,需要适应社会大环境的要求,从而违背自己的心意,改变自己的言行。
时常面带笑容,可以算作一个人的优点,更容易得到大家的喜欢,还有一些美德,也同样得到大众的认可。比如:懂得感恩,说话含蓄,懂得分寸等等。具有如上美德的人当然很受欢迎。
似乎一切都没有问题,但被称为“战斗的哲学家”的中岛义道,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他在《我讨厌的10种好人》这本书中,用简练易懂的语言,短小精干的篇幅,简明地解释了那些具有如上美德的人为何让人心生讨厌。
你的笑容是出自真心吗?还是迫于无奈?亦或是社会规范的要求?
你的感恩是出于自己的真心吗?还是从小到大的教育中,施教者不断教诲的结果?亦或是社会人群的共同的认识,你只需要照单去做?
懂得分寸,是按照原则办事吗?还是本来分明的规则,被搞得模棱两可?只为社会大众所谓的分寸?还是以此来获得大众的认同,成为大家口中的“好人”?
中岛道义在书中指出,这些所谓的“好人”盲目适应大众的审美,不进行深度思考。被定义为“好人”的人群,其实是为了避免被社会淘汰,极立维护某些陈规,建立某些稳固圈子的人。
这些人只需要遵从某些准则,不考虑其合理性,更不需要自我意识,只需要和大家一样即可。这样行事不可能有大的建树,但基本不会犯错,不会被孤立。即使真的犯了错,也可以无关痛痒地说:“大家都是这样做的呢!”
遵从权威,忽略自己的想法,不思考盲目求同,使我们成为了既无大功也无大过的家伙。像一群绕圈奔跑的羊,不觉察自己真实的想法,只观望同伴行为,就决定自己也要绕圈奔跑。这被称为“羊群效应”,荣格认为产生这种行为是因为“集体无意识”。
荣格说:除非你由无意识转变为意识,否则你的一生将由无意识引导。由这种无意识引导,使我们成为庸常的人、陀螺一样忙碌转圈的人、大众规范下的“好人”。
《我讨厌的10种好人》谴责的正是这种无意识的“好人”,中岛道义就是羊群中不一样的那只羊。
他与大众不一样,生活是不是特别悲惨?
不是哦,他是一名大学教授,是畅销书作家,已经出版了十多本书。
在大学担任教授期间,他的课程并不受学生欢迎,有些时候只招到两名学生,这一点他在书中直言不讳。
他在毕业论文答辩时,不会给自己的学生开后门,合格就是合格,不合格他会如实告诉学生。
他讨厌开那些无聊的会,会在投票时投唯一的反对票,能够断然拒绝行政工作的委任。
这样一个异类也在书中坦白直言,自己没有被打压,没有被孤立,没有招致同事的反感。
因为他一直都有一条自己设立的准则:发言时要忠于自己的信念、要彻底、要合理。
做一个和大众不一样的人需要勇气,“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一种智慧,这种智慧中透露着理性的光芒,是个体意识的觉醒。
以一部电视剧来结尾。
《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被分到人烟稀少的草原看守驻训场,这里本来驻扎着四个人。这个集体中的其他人懒散消极,他本可以像其他人一样生活。但他按时训练,并决定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儿——修路。
其他人百般阻挠,但他硬是修完了那条路。拿班长老马的话说,他是狗圈中那只逆行的狗。
可能他做这些时并不理解什么是个体意识的觉醒,甚至不懂得什么是个体意识。但他坚持自己的想法,做到了别人做不到的事。所谓成功便是如此。
他不是小集体中的“好人”,他不按大家默认的规矩来,他有自己的认识与想法,他在那个集体中是个“坏人”“傻人”,但正是这个“坏人”,走出了不寻常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