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安利一下,神秀大师的偈和六组的偈皆出自《坛经》。《坛经》是中国僧人著作中唯一称《经》的重要典籍,被称为禅宗的综经。《坛经》把佛教真正地融合进中国的文化,可以说是佛教中国化的一个里程碑。
下面分别列出两位大师的偈。神秀“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六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对于这两偈,很多人都耳熟能详。对于普通大众来说,神秀大师的偈更好理解,而六组的偈有点难以入手,似乎说了什么,又似乎什么都没说,充满了空与缥缈的感觉。好理解的神秀却“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五祖语);不好理解的六组却得了五祖的衣钵,却是为何?
关于神秀大师与六祖的偈哪个悟性更高一些,越接近佛陀的本义,一千多年来,众说纷纭,仁者见仁。在此,我只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见解,一家之言,才疏学浅,姑妄听之。
神秀的偈更类似于儒家的“慎独,三省吾身”,也符合佛家的“反观自照”。讲的其实也是佛陀所宣示的:人来到世间,本来智慧具足,也就是般若圆满。随着世事变迁,自身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感觉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形成六识。但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自性渐渐迷失,是以世间皆苦,众生皆苦,不识自己的业感报应,不懂因果,竟至以为人性本恶。神秀倡导的是要把这些修行的障碍全部去除,最后达到如如不动,本性自现,究竟圆满。
这相当于把人比喻为一个容器,刚开始的时候,里面什么都没有,只有空气。后来,这容器里,加了水,进了沙。甚至有污泥,腐叶,凡此种种万物,一一具足。那现在,你在这容器里看到了什么?也许你要说这容器里有水,有沙。有花,有草,但你唯独看不到这容器里本来具有的空气,而这空气类似于人的自性。当你的身、心、脑充满了世间的一切相,你就找不到了本来具足的自性。只有明心见性,你才算开悟。所以,神秀的偈是教给普通大众的一种修行法门,把你六根接触六尘形成的六识从你的身上一一除去,这样就证得了自性,开悟而成佛了。
而六祖的偈呢,他是在神秀的偈的基础上而得来的,应该算是更进了一步。神秀大师把自身的“尘埃”都扫除干净了,开悟了,却仍处在“有”的境界,有自性,有如如不动,他达到的境界可以算是禅宗三境界中的第二境界“空山无人,水流花开;初窥门路,能以平常心修行,但身边有草叶”。而六祖慧能心中“无菩提树,无明镜台,无尘埃”,已经达到了禅宗的第三境界“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是大师境界,无相,世界为“一”。无相的意思相当于《心经》里讲的“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也相当于《金刚经》里讲的“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通俗一点讲,无相就是没有分别心,同时心里也没有“没有分别心”这个念头。
当然,不能说神秀大师的偈不对,只是他跟六祖的差别在于:他们都是成佛路上的阶段,但六祖显得更快,且更加圆满。神秀大师的修行方法,有一个弊端,就是要时时起分别心,因为要有菩提树明镜台之分,尘埃之别。如果不能再进一步的精进,或许很可惜,他达不到无相的境界,因为他可能囿于分别的世界里而跳不出来,因为有分别,就必然会有所知障,何为自性,何为尘埃?不过,他修的世间法,非常适合于普通大众的修行。神秀跟六祖慧能各自的修行法,前者适合钝根者来修,而后者则更符合利根者的修持。
神秀跟慧能大师的故事,体现了佛教中国化的过程,神秀所代表的还是源自印度以苦修而渐悟的教义,而慧能的不拘于物的顿悟,才是中国的佛教,才是禅宗的教义。故此,有一种说法叫,修世间法而成世间佛。六祖是修成佛之法,故成众生之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