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小学诵读”中看见《中国》历史纪录片。相信她是一个非常精彩的节目。非常期待能够一睹为快。
纪录片的《中国》第一季,春秋时期的一集,讲述了两个故事:
第一个是孔子拜会老子的故事,勾勒出中华文化最伟大的思想图景;
第二个便是陈蔡之厄,展现了中国精神早期最严峻的时刻。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我们在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课文中,就会学到《论语》十二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说的就是“孔子”了。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孔子化身“小迷弟”,不远万里来到洛阳,会见思想界泰斗老子。中华大地“双星闪耀”,成就了中国历史上最具象征意味的思想碰撞。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传》《春秋》。
“周游列国”,一个轻松又浪漫的名字,可背后的颠沛流离、甘苦况味,恐怕只有孔子和他的弟子明白。
中国人,千山万水走过,风霜雨雪经过,再回首,已是千年。统一的中国气象万千,不朽的思想传承至今,碰撞、吸收、交汇、融合,当历史积蓄千年的力量被点燃,这片土地载满了希望与荣耀。
今天,我们为什么受孔子的思想的影响呢?究其缘由有:
一、孔子思想更注重生活,而非形而上学的思想;
二、孔子的仁强调自身修养和爱人,有助于再建人类道德;
三、孔子的“仁”兼顾亲和性和艰难性,有利于人们建立乐观的思想;
四、孔子的“天”完全不同于“上帝”,是对规律的遵守和把握。
另外,孔子门下弟子三千,因而总结出很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比如“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等。孔子更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台湾将“孔圣诞”定为“教师节”。“崇文”、注重教育是儒家思想也是华人的基本价值观之一。是中国教育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