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入高科技行业?
比如财务,高科技领域也需要财务的。都是有晋升空间的,就像knowhow,结硬寨打呆仗就非常重要。比如在射箭姿势的正确就像认知升级,每天反复的可以练习就是结硬寨打呆仗,这才是有效的。你的每一句话都要符合认知升级的原则。对我们自己也是一样,最难的就是判断科技的真伪和市场的时点。一个研究的科技,十年后可以成功和两年后可以成功是不一样的。
判断非常重要,真假非常重要,但是很难有非常好的公式来判断,人的认知综合水平现在还是比机器高。这个判断的形成就是直觉。这个不是一拍脑袋的决定,而是长时间的总结科技市场,不断的看案例看项目,当积累的够多的时候,感觉是比数据更有可能成功的。
因此我在我熟悉的领域我依靠自己的感觉。别的刚也就去找那些有感觉的人,比如我一些做游戏的朋友,不用看文本,一听这个游戏的思路就知道这个游戏能不能成,市值可以到多少。
首先要认知升级,其次要结硬寨打呆仗,这是一步步获得的,使用一年时间获得的,不是一蹴而就的。进入一个领域,一定要找高手过招,因为你没有经验,找有经验的人,跟他聊,听他说什么是趋势什么不是趋势,把他的经验和第三个人聊,在集合3个人的经验跟第4个人聊就挺好。要不断练习,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有用户说:因为我听了前哨,现在我参加各个高科技行业的会议,都觉得在前哨的范围内,而且内容还觉得浅。】
进入一个领域:首先看趋势,看时点。大家要有一点赌性,要判断什么是未来,大胆预测未来。比如人工智能,里面已经高手云集了,再进去就晚了。
美国有一个教育理念,就是overqualified,一个律师,可能就管那几种案件,但是大学里把所有的内容都学了。这就可以使得他看到新的机会时可以迅速迁移,有新东西出现时,他的学习时间会大大减少。
有一个社会化计算的兄弟(大数据专家),现在是一个社交软件的首席科学家,成为了一个人工智能学家。
人工智能的研究的第一个时点是06年,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科学家做出来的,那时候其实很早。第二个时点,是在12年的时候,有个视觉识别比赛,深度学习的系统第一次打败了人类。第三个时点,是人工智能被大众感知,这个时候,人工智能已经热过了。
之前有一个游戏公司,当时建议他做虚拟现实,他不敢。我就说虚拟现实不热,你就有机会;虚拟现实没人了解,你了解就比别人强。果真,在16年,虚拟现实大热,那位创业者成功得到了融资。所以,大家赌一赌,没准你就成为了一个行业的开拓者。
王煜全︱2017前哨大会
未来,科技会把人分为三类:
一类人创造科学技术,成为世界运作秩序的掌控者;
一类人融入科技生态,成为前沿科技的受益者;
一类人彻底被时代淘汰,成为失语者。
你,想成为哪一种人?
其实对于我们个人和企业而言,科技进步本身无法直接带来机会,最大的风口还是在于应用。举个例子,电动车的发明早于内燃汽车,但因为其性能无法满足需要,电动车领域直到近年才出现了机会,较之于技术的出现,晚了一百多年。
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拼杀的就是对科技信息的获取、掌控和应用能力。
善于利用科技的有心人,才能抓住下一个挣钱的大机会。
4月22日,北京,我们将迎来第一届“前哨大会”。
主讲人王煜全,将用⼀场长达3个多小时的演讲,以全球“创新地图”为线索,发布2017-2018年度将要改变世界的科技趋势。
这场大会,将告诉我们这群普通人如何长出慧眼,用好科技这件武器,在时代中顺势而起。
Q:上未来科技牌桌,做软硬件结合的设备(手机)是一个好的选择么?
A:手机肯定是一个好的东西,但是你要在这个行业成功,你要有破天荒的想法。对于初创者来说其实不是好的选择,结硬寨打呆仗是需要时间的。之前我们做活动,有一个学员从华为出来的,就知道干掉华为是不可能的。但是进入纺织业,看布料,染色,去辨别色差的这个事情,是可以用系统实现的,通过自动化检测布的染色情况。这就大受欢迎。因此就发现大城市的经验放到小地方是非常赚的。因此去了解行业要去大企业,但是真的创业,就不要做手机了。
我们为什么要进入高科技领域,以及我们应该怎么做,什么项目值得投,职场人什么样的科技公司值得加入。
国际科技是一定要坚持的,有人说为什么不说全球化。这是因为科技是跟着龙头走的。中国科技30年是了不起的,但是还不是龙头。我们把握前沿,其实还差一步。
科技不在500强手里,我们怎么跟小公司玩呢,就需要跟社会最前沿的小公司合作,拥抱科技,诚信合作。如果你选对了,5~10年,你也会成为改变世界的一员。科技一定是国际化的,在中国,BAT都做到头了,但是马云全球的份额也很小,留给我们的机会就很多。创业就是一场战争,高科技就是你武器,武器决定你的成败。
我们的实际经历,我们也是从实际经历中学习的,我们投资高科技也有很多坎坷,高科技行业的死法千奇百怪,比如,我们刚投资科技企业的时候,很多都换了CEO,吓坏了我们,因为中国换CEO,大多数都死了。但是在美国,就发现风险投资人最后当股东很常见,即使这些创业者不是CEO,也能拿出很大的精力发展公司。
美国人的职业素养很高,没有股权只有期权的CEO依然玩命干,这只取决于你适不适合这个职位,就像积木式创新一样。
我们的标准:科技硬、足够领先、离产业化非常近。
科研是高校教授干的事情,研发是企业干的事情,研发是多项综合的事情。综合平衡中,某个单项往往来自于很多科研成果,研发也是很有难度的,需要5~8年的时间,以及上千万美元的投入。量产之前,CEO是研发型CEO,量产后CEO是运营型的CEO,他是经营性的,因此国外他用换人的办法完成了这件事。但是在国内,CEO是公司的核心人物,一定要有终生学习的本领,前期搞研发,后期学运营。
很多时候我认为什么是行业专家,就是把思维和洞察固化到某一个行业里。
麦肯锡的做法是雇佣一群聪明人,学习3个月,就给大公司出主意,这是不靠谱的,因为对行业的洞察,是需要时间积累的。
投资跟郭德纲说相声类似,凡是有点钱的,都觉得自己会投资,其实不是这样的。
高校科技转让,拜杜法案让科技进入商业。专利可以转让,这一点很重要。这样专利能从高校出来,独家商业权益的价格就降低了,因为老师还可以拥有专利继续研发,独家商业权益就很棒,约定俗成的规矩就形成了。
拿不到专利不是钱的问题,而是你不会跟别人谈判。最大的问题在你要有能力把专利变成产品,这样别人才可以不断得从售出的产品中收钱。
自主创新,不要把自主创新当成自能自主,中间的手段还是要灵活。能跟别人学还要跟别人学。国外有特别清晰的规律。先进科技由高校来的。民间科学家的时代结束了。这个时代你像爱迪生一样干就是疯子,一切都被系统的科学研究透了,你再想开辟新的科学不现实。科学发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名校不是最重要的,好老师是最重要的,他有很多眼界和视野和机会,搞定教授是巨大的本事。
认识王煜全是当时一起去美国,我们在一个考察团。当时王煜全一点都不起眼,但是一聊天就发现他思考问题的角度真的很厉害。当我跟他一起听一个事情后,大家都是头一次听,但是这个考察团里,王煜全就有非常独特的角度。当时大家都认为一个制药公司,收购小的制药公司,就会成为龙头。但是王煜全就认为可能以后基因工程会帮助人们远离疾病,就不需要吃药了。王煜全也非常关注科技动向。从美国回来后,我特别想见他聊天,当时也不知道聊什么,就找话题一起聊。后来就决定一起写书。
最后一个版块:怎么做才能找到自己的长板,最快地和科技结合。
一般演讲以心灵鸡汤为多。很多人在问,怎么进入科技领域。我的话语权就是我跨行业多,迅速切进去。我特别认同李笑来老师说,投资什么都不如投资自己。当时一个人,就几万块,希望一年翻十倍。我可真没好的方法, 这钱不如投资自己学习。
我大学刚毕业,就开始做咨询,因为会英语,一来就是国际咨询。所谓的咨询就是调研,做访谈。当时用户说我不需要你研究,你就给我原始数据。我也是年轻,就觉得这些数据我可以自己研究,出来的结果送给你。我们当时也是什么框架没有,一点点摸索出来怎么去管理企业,去营销。因此看中国合伙人这个电影的时候,就特别有感触,最早的公司合伙人,真是这样分分合合,一点点爬过来。
一点收获:能用10分力,绝不用9分,恨不得用11、12分,要用尽力气,相信明天的自己会有更多力气,不要投到享乐,要忍得住,要有度量,风物长宜放眼量。什么最难得?给你锻炼的机会是最难得的,机会使你成长,不是培训让你成长,而是机会让你成长。
我的优势是国际化的视野,标准化的对市场洞察的能力,谁有实力有没有能力进入中国,97年把国外的老板请到了中国,后来一系列的机缘巧合,我们成为了他的唯一的全球合资企业,因此我们对整体的技术发展趋势有非常深刻的洞见,都是源于此。
当时自己年轻,我们坚信长本事是第一位的。合作之后第一件事就是让公司的人去国外学习,不断提升自己,提升个人水平,提升公司水平。一开始从医药做到电讯,进入各个行业。所有的咨询公司都是有活上门才干。我们就不这样,我们主动去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