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苦难重重…
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最主要的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最重要的方法。
那究竟什么是自律呢?如何才能通过自律消除人生的痛苦,解决问题。
自律有四个原则: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忠于事实、保持平衡。
这些原则并不复杂,实践这些原则,关键取决于你的态度,你要敢于面对痛苦而非逃避。
——推迟满足感——
推迟满足感,就是不贪图暂时的安逸,先苦后甜,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
比如:
有人吃一块蛋糕,因为他更喜欢奶油,他会先吃完奶油,然后再吃蛋糕。
有人患工作拖延症,是因为他总是先干容易的喜欢做的事情,而后去面对棘手的差事问题,总是尽量回避,结果,不知不觉时间就过去了。
如果工作按七个小时算,就是一个小时的愉快+六个小时的痛苦。为什么不试试一个小时的痛苦+六个小时的幸福?
早在童年时,从五岁开始,孩子就可以学习这个自律的原则:先承受痛苦,再享受快乐,避免眼前安逸带来的不利。
例如,如果一个五岁的孩子多一点耐心,让同伴先玩游戏,自己等到最后,就可以在没有人催促的情况下享受到更多的乐趣。
对于六岁的孩子而言,学会吃蛋糕时不先把奶油一口气吃完,或者先吃蛋糕,后吃奶油就可以享受到更甜美的滋味。
让上了小学的孩子,正确对待家庭作业是培养“先苦后甜”原则的最佳时机。(往往现实生活中,我们很难让孩子体验到后面的“甜”,因为他做完学校的作业依然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妈妈还会给她增加其它的练习,当孩子体会不到“甜”的时候,那个前面的“苦”他怎么愿意承受呢?)
当孩子满12岁时,应该已经无须父母敦促,就可以先做完功课,再去看电视。
如果是这样,到了十五六岁以后,他们就会把这个原则内化为一种习惯,成为自己的一种常态。
只是,很多青少年人都缺少这种健康的习惯,没有体会到推迟满足感的好处。不少孩子长到十五、六岁,仍旧不懂“先吃苦,后享受”的原则。
——子不教 谁之过——
父母自己不遵守自律的原则,就不可能成为孩子的榜样,只会成为反面教材,有些父母常常告诉孩子:“照我的话去做,但不要学我。”
孩子缺乏其他的模仿对象,自然会把父母处理问题的方式全盘接受下来,如果父母懂得自律、自制和自尊,生活井然有序,孩子就会把这样的生活视为理所当然。而如果父母的生活混乱不堪,一塌糊涂,孩子也会照单全收。
父母的爱至关重要,即使家庭环境充满混乱,生活贫困。只要有爱的存在,照样可以培养出懂得自律的孩子。
在这里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爱的实质。
如果我们爱某样东西,就会乐于花时间去欣赏它,照料它。
比如:某一个小伙子,终于拥有了心仪已久的汽车,那他一定会把大量的时花在汽车上面擦车,洗车修车给汽车美容不停的欣赏他整理内饰。
再比如: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是如何进行照料自己的花园,他会细心地浇水,施肥、修剪、除虫、嫁接、移植。
同样对子女的爱也是如此,我们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照顾陪伴,深入了解他们的需要,思考发生问题的本质,并做出理性判断。花时间了解孩子,对症下药的教育孩子。
“我是个有价值的人”——像这样对自我价值的认可,是心理健康的基本前提,也是培养自律的根基。它直接来源于父母的爱。
孩子害怕任何形式的遗弃。有时我们缺乏耐心,动不动会用“遗弃”来威胁和管束孩子,我们会听到,父母会说:“你再不听,我就不管你了,看你怎么办?
——解决问题的时机——
许多人都没有付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解决知识、社交、心理方面的问题。
我们有谁能够拍着胸脯说自己总能花足够多的时间分析孩子的问题,解决家庭危机?
家庭问题,让人头昏脑胀,只想尽快脱身,尽快缩短自己与问题接触的时间,而不愿花足够的时间来应对这种不舒服的感觉,不愿冷静的分析问题。
虽然解决问题能够带来满足感,但根本不想去推迟这种满足感。
人人都有这样的倾向,问题一旦出现,就想立刻解决,不然就会思绪烦乱,情绪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