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玩新媒体的人越来越多了,有点文字功底的人基本上都开始写点东西了。网上的发表渠道也多,很多新媒体在互联网时代都涌现出来,为不同玩新媒体的人提供了众多发表文字的渠道,这也算是草根力量表达意见的好事情,这种事情在传统时代是不可想象的。
碎片化提高了对专业主义的辨识难度
大前研一的《专业主义》中认为,真正的专业人士必须具备四种能力:即先见能力、构思能力、讨论的能力以及适应矛盾的能力。虽然这是针对企业培养专业人才而言的,但是用在新媒体江湖中也同样适用。当前的新媒体江湖本质上还处于草莽丛林时代,信奉的法则也和“血”离不开。非标准化的文字解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释放了真正的表达自由,但是专业主义的理念往往淹没在浩瀚的文字中,难以体现出其应有的光会。互联网碎片化的阅读方式降低了受众寻找到有价值的解读文字的几率,专业主义要求的四种能力,很难在浩瀚的所谓的解读文字中被挖掘出来。
“立言”的功能在新媒体时代变得不重要了
商业模式本来就是一个动态的概念,科技的发展也具有不确定性,二者的结合逻辑上是很难定性的,因此充斥于新媒体江湖中的解读内容体量如此巨大,这也在情理之中。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互联网时代数字平台的后台更新,本身是一件成本非常低的事情,前台展示的解读内容,保留周期非常之短,这和传统时代的解读是负载于物理界面的方式大为不同,所以传统时代的解读在某种情况下,是需要一点专业主义的,因为物理留存的方式,因之迭代的周期短,反而促使专业主义能够在解读中体现出来,完成某种“立言”的效用。新媒体在这方面的意义基本上就不被重视了,迭代冲击了立言的效用,内容泛滥,记都记不住,立什么言。
媒介传播中的沉渣开始泛起
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认为,媒介即讯息,且媒介是人的延伸。所以新媒体当然是时代走到当下之时出现的一种人的延伸。但是这种人的延伸加上了流量的点击,所以新媒体的江湖才显得如此混乱。例如,一篇文章放在某一个网站上,因为存在着迭代速度快、展示周期短、娱乐效果要求高等需求,所以制造噱头似乎成为了自媒体获得点击量的法宝。其实,从报纸开始出现之时,所谓的制造轰动效应就一直伴随着这种特殊的舆论工具,媒介传播市场一直存在着新闻策划这样的概念,也说明了制造轰动效应对媒介从业者而言是多么的重要。如果翻一下新闻发展史,我们可以了解到,新闻伦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发展并规范起来的。新媒体的内容迭代速度非常之快,已经远远将传统的媒介内容的迭代速度甩出了好几条街,所谓的新闻伦理基本上开始被新媒体人弃之不顾了,新媒体人开始用噱头、夸张的标题、大惊小怪来搞一些所谓的解读文字出来,媒介策划的沉渣不断泛起,其实还是新媒体遇到了旧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能在新媒体江湖中寻找到专业主义的影子来不可谓不难。
新媒体的新闻伦理亟需建立
以前有个话题到现在还在争论,说是纸媒能否被新媒体改变。认真考量一下,其实纸媒遇到的问题新媒体都遇到了,新媒体基本上将纸媒面临的遭遇重新又遭遇了一遍。但是纸媒的新闻伦理建立起来了,新媒体的新闻伦理到现在还没有萌芽的影子。纸媒较之于新媒体,其专业主义因为其特质,所以比后者相对而言强一点,但是在这种前提下仍旧摆脱不了新闻策划等沉渣泛起的恶习,可想而知,要建立新媒体的新闻伦理是何等艰难,更何况新媒体的还有纸媒的新闻伦理可供参照呢。玩新媒体的人绝不应该雀跃于自己的文章在某网站发表了,当前之“发表”的意义,已非昨日之“发表”之意义了,“发表”所体现的成就感,或许已经处于历史的最低值,想必这也是众多玩新媒体的人所能感受到的。
专业价值的回归终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为对于玩新媒体从业者而言,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沉淀、正确认识,再加上点笔头功夫。堆砌文字的新媒体内容,在我看来就是小学生写作文,在凑字数的同时,顺便搞点花头吸引点同行侧目,也仅此而已吧。专业主义对于新媒体的新闻伦理的构建具有巨大价值,这个因素,或许才是新媒体获得持续发展的终极依赖,而不至于被从业者们玩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