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说,年轻时,每到周末(还是单休日的时候),和公公起大早开始洗衣服,洗一上午洗完吃口饭,下午再骑上自行车,带着孩子(我老公)去公园玩。
说完了,感慨地说:
还是年轻啊,真有电!
洗半天衣服还能再带孩子去逛街,就没觉得累!
婆婆今年已经六十多岁,在过去的岁月中,有过多的周末,躺家里看剧、和亲友聚会、上街购物、年底加班,………。
但留在她印象最深处的却是上午使劲洗衣服、下午带孩子逛公园的周末。
因为在其他的周末中,都没有形成固定的模式,而这种有计划、有规律的度周末的方式,就像家里每周必须要进行的事情,满满的仪式感。
而仪式感自身,以及为了获得仪式感而付出的努力,和对下一次仪式感的期待,成为最让人留恋的体验。
和我们过节的仪式感一样,只不过这样的周末仪式感又只属于每个家庭自身独有,由家庭中每个成员共同营造的,更显珍贵。
因此,家中的每一个人回忆起这个周末,都感到十分的美好和幸福。
说到周末,我回想起的周末,却是一大盆的豆腐脑和电视节目。
小的时候,每到周末,全家人都不用早起,睡醒后爸爸就会拿一个有盖子搪瓷盆,去街边的油条摊,买豆浆油条。
有时候会换成豆腐脑,但不变的是那个白色蓝边的搪瓷盆。满满一盆,足够全家人一起享用。
那时候还没有有线电视,工作日的白天是没有电视节目,但周末上午会有几个小时的节目。
所以周末的早晨,就是全家人享受着暖暖的阳光,围坐一起喝豆浆,吃油条,看电视。
在很长的时间,我以为的周末都是阳光很好的日子,不然为什么叫“星期日”“礼拜日”呢?
现在我的孩子已经七岁了,每到周末,各种辅导班都要参加,赶场一样,有时比周中还忙。
我不无遗憾地想,这下可是没有什么仪式感了。
结果有一天周末醒来,一家人商量早上吃些什么,孩子忽然说,妈妈,周末不是应该吃稍麦吗?
我仔细一想,还真是,只要周末早上时间充足,我们总会带他去楼下吃稍麦。
稍麦这种美食,一方面要现包现做才好吃,另一方面食客需要不慌不忙,一边喝茶一边吃,才不会难消化。
所以平时早上忙得像打仗一样,我们是不会去吃的。时间相对宽松的周末就成为吃稍麦的最好时机。
原来不知不觉中,我们自己的小家庭也有了自己独有的周末仪式感。
家庭仪式感不需要刻意追寻,在全家人的日常烟火中、因为共有的习惯,不知不觉就形成了。
它可能是一餐饭、一件事,甚至可能只是一句话。
而且,随着时光流逝,新的仪式感会代替旧的仪式感,到那种全家人在周末、共同完成一件事的温馨和美好,却会长久的留在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