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文字,纯粹是因为看了一部一直没看到的电影《死亡实验》。这部电影是根据1971年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津巴多搞的一次心理学实验,后来大家称之为“斯坦福监狱实验”。关于这个实验的相关报道网络上有很多,这里我只说我看完电影和资料后的感受。
先说电影吧:影片开始,被招募的志愿者全部都冲着钱来的(影片中一天酬劳1000美金),最初的想法是渡过14天的实验时间(未必会真想做这个实验)拿钱走人。他们彼此没有仇恨,尤其是男主角(囚犯)和实验中的监狱长,在实验开始前,还相互问好几乎成为朋友。
然而,随着他们分别穿上囚犯和狱警的衣服,瞬间就产生了身份认同。穿囚衣的多委曲求全、听话照做,穿警服的则内心膨胀、洋洋得意起来。第一天,大家还都理性地知道这是个实验。他们也想着平安度过14天完事。但是,一次意外引发了随后的不断冲突。狱警们的身份和预先制定的实验规则开始发挥作用。狱警们琢磨着应该给囚犯们一些教训:从开始的俯卧撑到后来的体罚直至最后丧心病狂的殴打和鸡奸……越来越没有底线,看得我是瞠目结舌,同时又深深地感到了悲哀。尤其是那位42岁的黑人扮演的监狱长,在实验开始前他真是个和善的好人,但在实验中反差最大的就是他。整个人变得疯狂无比,很多严酷无情的刑罚创意都是出自他的策划。我真不知道他在结束实验后,内心会作何感想。影片没有交代,但真实的“斯坦福监狱实验”已经证明了对志愿者的负面心理影响长达数年之久,部分还要接受心理治疗才能恢复。
在这个影片里,通过影片情节,我能关注到的大概有以下几点:1.金钱作用巨大。如果没有钱做诱饵和刺激,多少人会真的有足够好奇心报名参与实验。2.规则至上。预先制定的规则,如果不被质疑,那可能潜移默化为不可违抗的必须遵守的准则,而且内心也会服从;这很可怕。3.屁股决定脑袋。前面说过了,即身份认同。囚犯穿上囚衣、被迫说出编号、被迫重复“我是囚犯”,就真的产生心理认同。狱警也一样。4.集体无意识,或者说盲从。扮演狱警的人,刚开始不知道如何面对囚犯并树立监狱的威严。然而,一旦有人牵头干坏事,其他人就不自觉地跟随成了帮凶,而少有人反抗。即便是反抗,在反抗者遭到压制后,其他人就更加萎靡、更加紧密跟随,从而深深沦为帮凶。5.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影片结局还是个正向激励。借男主角的嘴,表达了“人之所以比猿猴优秀,正是因为人类懂得反抗”。
再说查到的“斯坦福监狱实验”资料以及延伸阅读的“路西法效应”和“斯的哥尔摩效应”,以及“米尔格兰姆服从实验”等心理学名词和实验等等,都深深震撼着我。人性不可怀疑、人性不可考验。我再次想起这句话。是的,也许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天使住着一个魔鬼。也许表现天使的一面要背负很多责任、很多桎梏甚至伪装,也许做魔鬼随意发泄欲望会很爽。但是,什么才是有用的?
或许我不该这么问,但我一直想知道,在内心安静的时候,我到底是愿意表现得像个天使,还是愿意像个魔鬼。
影片的最后,红灯亮起,大门打开,实验结束。所有扮演狱警和囚犯的人停下正在扭打的手,慢慢走出屋子。门外是蓝蓝的天、碧绿的草、生机盎然的庄稼、还有一条道路通往远方……或许他们都回到了现实,并再次意识到了这仅仅是个六天的实验。对,仅仅是实验而已。
文章写到此处,我要跟自己说:心中可以装着魔鬼,但不可轻易把它放出笼子。放纵过后,我还是想装得像个天使。
------------------------------后记--------------------------------------------
这是一篇旧文,今天在看刘慈欣小说《超新星纪元》的时候,又想起这篇文章,就找出来再回顾下。《超新星纪元》写的是没有大人和既定社会规则约束的孩子世界,《斯坦福剑与实验》则是既定规则下的角色扮演;一个是文学想象、一个是科学实验,但都那么深入地探析了天性和规则对人自身表现所施加的影响。我喜欢这样的文字,有力度、引起思索。虽然我现在还不能跟两位作者一样具备深刻的洞察力,但希望可以借助外力引导和自己的努力,养成持续写作的习惯,在写作中思考、提炼,看到自己的进步。
装得像个天使
最后编辑于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作者提示:本文内容较长,因实验的专业性和特殊性,内容可能会引起心理上的不适。 喜刚读书会 在基督教中,大天使路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