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
为避免请求发送者与接收者耦合在一起,让多个对象都有可能接收请求,将这些对象连接成一条链,并且沿着这条链传递请求,直到有对象处理它为止。在这种模式中,通常每个接收者都包含对另一个接收者的引用,如果一个对象不能处理该请求,那么它会把相同的请求传给下一个接收者,依此类推。
主要解决职责链上的处理者负责处理请求,客户只需要将请求发送到职责链上即可,无须关心请求的处理细节和请求的传递,所以职责链将请求的发送者和请求的处理者解耦了。
在责任链模式中发出请求的客户端并不知道这当中的哪个对象最终处理这个请求,这样系统的更改可以在不影响客户端的情况下动态的重新组织和分配责任。
使用场景
- 有多个对象可以处理同一个请求,具体哪个对象处理该请求由运行时刻自动确定。
- 在不明确指定接收者的情况下,向多个对象中的一个提交一个请求。
- 可动态指定一组对象处理请求。
实现原理
Handler 里面聚合它自己,在 HandlerRequest 里判断是否合适,如果没达到条件则向下传递,向谁传递之前 set 进去。
最重要的两点,一个是你需要事先给每个具体管理者设置它的上司是哪个类,也就是设置后继者。另一点就是你需要在每个具体管理者处理请求时,做出判断,是可以处理这个请求,还是必须要“推卸责任”,转移给后继者去处理。
代码实现
public abstract class Handler {
protected Handler successor;//继任者
public Handler getSuccessor() {
return successor;
}
public void setSuccessor(Handler successor) {
this.successor = successor;
}
//处理请求
public void handleRequest(int request) {}
}
/**
* 当请求数在0~10之间时有权处理,否则转到下一位
*/
public class ConcreteHandlerA extends Handler {
public void handleRequest(int request) {
if (request >= 0 && request < 10) {
System.out.println(this.getClass() + " 处理请求 " + request);
}else if (successor != null) {
successor.handleRequest(request);
}
}
}
/**
* 当请求数在10~20之间时有权处理,否则转到下一位
*/
public class ConcreteHandlerB extends Handler {
public void handleRequest(int request) {
if (request >= 10 && request < 20) {
System.out.println(this.getClass() + " 处理请求 " + request);
}else if (successor != null) {
successor.handleRequest(request);
}
}
}
/**
* 当请求数在20~30之间时有权处理,否则转到下一位
*/
public class ConcreteHandlerC extends Handler {
public void handleRequest(int request) {
if (request >= 20 && request < 30) {
System.out.println(this.getClass() + " 处理请求 " + request);
}else if (successor != null) {
successor.handleRequest(request);
}
}
}
/**
* 测试类
*/
public class ResponseChainPatternDem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Handler handlerA = new ConcreteHandlerA();
Handler handlerB = new ConcreteHandlerB();
Handler handlerC = new ConcreteHandlerC();
//设置责任链的前驱和后继
handlerA.setSuccessor(handlerB);
handlerB.setSuccessor(handlerC);
int[] requests = {2,5,14,22,18,27,20};
for (int request : requests) {
handlerA.handleRequest(request);
}
}
}
运行结果:
总结
优点
1、降低耦合度。它将请求的发送者和接收者解耦。
2、简化了对象。使得对象不需要知道链的结构。
3、增强给对象指派职责的灵活性。通过改变链内的成员或者调动它们的次序,允许动态地新增或者删除责任。
4、增加新的请求处理类很方便。
缺点
1、不能保证请求一定被接收。
2、系统性能将受到一定影响,可能会造成循环调用。
3、可能不容易观察运行时的特征,有碍于除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