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药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可以说是标志着战争开始摆脱冷兵器时代迈入了一个更高的水平。中国古代在战争中使用火器的最早记录是在唐朝末年,在当时的著作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战争中已经使用了火药箭、投掷类炸药包或者发射燃烧性武器。到了宋朝,在边防军事中已经大量使用了各种火器。
刚开始早期的火器威力有限,不足以完全取代冷兵器,经过了宋辽金夏之间的相互切磋应用 和改进,开始出现了震天雷、飞火枪、突火枪等较为成熟复杂的火器。
元太宗六年(1234年),蒙古灭金之后,将开封等地的火器工匠、作坊和大量火器成品全部掳走,并以此开始大量建造自己的火器生产基地,成立大批全副火器军备的步兵、炮兵。随后几年里,带有火器部队的蒙古军队开始西征,横扫东欧大陆。
在元太宗十三年(1241年),蒙古大军与3万波兰人和日耳曼人联军在东欧大陆的华尔斯塔德大平原上发生激战。据波兰史学家德鲁果斯《波兰史》记载,战役中,蒙古大军大量使用了火器。波兰火药史学家盖斯勒躲在战场附近的一座修道院,偷偷描绘了蒙古军的火器形式。据他记载,蒙古军从一种木筒中成束发射火箭,因为在木筒上刻有龙头,所以被称之为“中国喷火龙”。
蒙古大军横扫东欧大陆让阿拉伯人十分的紧张,特别是害怕蒙古军的火器。由于担心自己会是下一个被攻击的对象,所以阿拉伯人急切需要火药的技术。但阿拉伯人制造火药最缺的就是硝石(阿拉伯人称之为“中国雪”)的提炼技术。所以善于航海贸易的阿拉伯人通过东南亚国家间接从中国获得了大量硝石,但蒙古大军并没有给他足够的准备时间,元宪宗八年(1258年)阿巴斯王朝都城巴格达陷落,蒙古人在此建立了伊利汗国。
由此,阿拉伯地区也成为了火药武器等中国科技西传的重要枢纽。再加上蒙古军队在东欧的长期驻扎和元朝政府不禁止火炮出口,蒙古军队还在阿拉伯人和欧洲人当中招募士兵等原因,使得欧洲人有了足够的机会和时间掌握火药制造技术,并且火药还在欧洲得到了革命性的发展,最终成为欧洲人征服世界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