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无双公子 微信号 瑾瑜欢颜 转载请联系授权
一提到历史让人不经想起被学生时代被历史考试所支配的恐惧。每次考试,需要记住所有的时间和事件的联系,在当时填鸭式的教学环境中,只能傻傻的靠着死记硬背。于是考试前的夜晚总是黯淡无光的。学生时代接触的历史书,大多是时间-事件的的官方描述,显的枯燥无味。也就断送了我们对于历史的兴趣度。
而这本书能完整的帮你树立一个有血有肉的历史时期,一是通过正序的时间梳理了从原始社会的山顶洞人时期到封建社会的魏晋南北朝和五胡十六国时期中的史实。本书最好的营销方式恰恰是章节目录采用了母标题与子标题模式,其中母标题直接告诉文章内容,子标题给到你一个疑团,特别像现在的标题党,能引发阅读的兴趣。同时也提供了很好的一种阅读方式——带着疑问去阅读。
全书的内容非常丰富,选取了各个时期比较有趣的点去阐述,同时穿插丰富有趣的故事,很好的将历史融入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多方面,浅显易懂,让你看懂历史背后的真相。总的下来,这是一本属于普及基础历史知识的通俗书籍,是一本青少年的历史读物。作为成年人也可以将其作为中国史的扫盲书。全书的一个知识点总结下来如下图所示。
纵览本书,我觉得以下3点非常有趣。
1.儒表法里原来是这么回事!
儒表法里,简单的说就是表面上用儒家的道德规则,礼教系统去约束人们的行为。而法里则是内在辅以法律法规,权力权术,政治经济制度使得国家得以运转如常。
最早的儒表最开始是从商朝开始。商朝发现采用精神手段可以大大减少国家的管理成本,于是在商朝的时候特别注重宗教祭祀,并且铸造了高一米三,长一米一,宽近一米的司母戊鼎。精美的器具加之规模宏大的祭祀活动,借以神灵的名义告知民众:听从统治者的命令,服从社会规范,将会获得神灵的庇佑,反之则会受到惩罚。
进入周王朝后,天下都被分封给了自己的亲戚,对于亲戚最深的链接莫过于血缘和感情,可是联系一代容易,那往后的一代代呢?必然是会越来越生疏的。于是周王朝研究出一套礼制,简单来说就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规矩。比如说见了皇帝要三拜九叩,孩子见了爹要恭敬行礼,逢年过节要祭天祭祖。这多种的形式主义其实就是制定一定的道德规范以此形成秩序。因为古代都比较封闭,很容易坏事传千里,遭到左邻右舍的鄙视而抬不起头。而不断重复的规矩逐渐形成一套道德规范,造就了社会公众约束力。但是,毕竟繁重的礼制也仅仅在于贵族之间,普通的民众因为终日劳作,不能够接触到此。所以在战国时代,随着个别国家地强大争夺权力,旧的礼制正遭受着严重地冲击。
此时孔子力挽狂澜,给予礼制一个新的立脚点,也就是遵守礼制的原因是出于仁爱之心,
最初始的仁就是对亲人的爱,父母爱子女,子女爱父母。这种爱与尊敬驱使我们做出礼的行为来。于是儿女必须听从父母的话,这是“仁”最基础的内容,也奠定了长期以来中国百善孝为先的社会秩序基础。同时当时分封制的逐渐瓦解与诸侯国的激烈竞争,造就了对于人才的高度渴求,孔子因势利导创立私学,教化普通老百姓儒学,而孔子儒学的传播,让中国几千年来受益无穷,最终得以稳定和统一。
但是光是靠着儒表的确是可以减轻国家的管理成本,但是仅仅是这样还不够,这只能够让百姓安分守己,不犯法。当然,如果犯法,有家法宗法,实在管不了就通过刑法的暴力方式让老百姓的行为符合伦理规范。而在同时期的法家韩非子的影响下,法不仅仅是用于管理老百姓的工具,同时还包含了权术和权力。掌权者得能够掌握好政权,不落入他人或他国,同时又要让臣民俯首。而要运作这些,让国家井然有序,还需要一个良好的政治系统和经济制度,这也是法的重心所在。
可叹,历史上的王莽和孝文帝,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看到了表面的东西,结果统统落得个
可悲的境地。
2.你以为文字仅仅是文字?
文字,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因为文字,使得简牍进化为纸张,让家天下得以施行,统治者可以借助官僚系统保证国家的正常运作,而科举得以实现,实现普通老百姓的阶级跃迁,致使文化艺术,商业活动的更加繁荣,最终封建社会瓦解,人类进入现代新社会。文字一方面成为了我们传播的最佳工具,另一方面又反馈出了历史的变迁。
比如我们常说的”江山社稷”,本意是国家,那为什么偏偏是这个词来代表国家而不是其他的词,首先我们要从字面意思去理解,“社”是什么,“稷”又是什么。“社”本意是土神,“稷”本意是谷神。中国古代素来靠天吃饭,有求神拜佛的习惯,所以社稷是老百姓希望能够得到土神和谷神的庇佑,五谷丰登。通过纵览中国历史,我们可以知道,中国历朝历代的财富都是来源于农业,只要农业搞得好,国家就富强;农业搞得差,老百姓就造反。为什么老百姓只能搞农业了,这是国家为了稳固政权,重农抑商。因为农业需要依靠的是固定的场所,便于人的管理,而商业行为可能导致迁徙,流动性大代表着不稳定,同时商业行为意味着平等交换,而不能靠权力夺取,于是农业在古代便是老百姓唯一的依存。而社稷就代表了农业为国家之根本。于是用社稷指代国家变顺理成章。
我们经常有听说“鼎”这个词组成的成语,比如说“一言九鼎”,“问鼎中原”,“定鼎中原”,要理解这些词的意思,首先我们要理解“鼎”字在这里面是什么意思。鼎是一种三足两耳的器具,抑或是国家的重器,皇权的象征。这三个词很明显取的是皇权的象征意思。那么为什么一个鼎又能代表皇权了。我们需要了解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家治理,古代为了统治百姓,统治者最先采用得宗教祭祀的方式来威胁民众,如果你不听我的话,神明会惩罚你,而越是高档华丽、规格宏大的祭祀越能显示出祭祀的重要性。自然九个头的鼎就越加显得尊贵,春秋时期,只有周天子能使用,象征着王权的威严。
关于问鼎中原,还有一个小故事。春秋时期,一次周王派使者去请楚王,楚王无聊的去问使者:周王的鼎有多大多重?使者一听这话可不得了了,很生气的对楚王说:周王鼎的轻重,不是你能随便问的! 因为在当时鼎是王权的象征。询问鼎的轻重表示他有不臣之心,有挑衅的行为,说明他有在中原称王的念头。
而“学富五车”、 “韦编三绝”,则反映了中国书写工具的发展历程。最早时候的字是写在龟骨和兽骨上的,史称甲骨文,还有同时期写在青铜器上的“金文”,书写麻烦不实用。直到西周时候,古人发现可以在竹板和木板上写字,削成窄窄一片的竹片称为“竹简”,而削成片的木头称为“木牍”,两者合称“简牍”。因为是用竹子做的,所以这样的书籍多写几篇文章,就要用车子来装。所以用五个车子来装,这在说明读书多,很有才华。但是知道他是用简牍写的,也就能理解了。而把竹简用绳子连在一起,叫做“编”,这样子方便把很多的文章合在一起,“韦编三绝”意思是反复读书,把连接的皮绳都磨坏了好几次,说明读书太用功了。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文字都是有据可循的。比如说“伯仲之间”、“不分伯仲”意思是相差不多。因为在古代称呼兄弟四人为伯、仲、叔、季,伯是长兄的意思。又比如“锱铢必较”形容人斤斤计较。这里的锱、铢都是古代的计量单位,单位很小。五铢大概3克多一点。
3.你所不知道的扎心真相!
为什么女性相对男性会比较路痴呢?看了这本书,我总算是找到一个甩锅的方式了。这真不是女性的问题,这得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因为当时是采集-狩猎的生活模式,男性相对女性更有力气,使得男性不得不外出去很远的地方打猎,这需要男性识别猎物逃跑的方向和记得回家的路,通过不断演化,男性就拥有了较强的寻路能力。女性,相对力量比较薄弱,而且更擅长一些保存、收集整理的工作,因此主要是主内,不需要远离家门。也就不用记路。所以直到今天女性的方向感都会略差。
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狗喜欢啃骨头,然而事实是它是被我们驯化了。在原始社会,根据林德曼效应,越是食物顶端的动物,能量在食物链中间过了很多道,最终我们摄取的能量会越少,直至没有。相比其他动物,狗的价值更大,一是可以作为肉食来源,二是可以作为狩猎伙伴。但是原始人类生产力低下,人都吃不饱,那里还能顾及到狗的喜好,于是人类就把吃剩的残渣比如动物内脏,人类啃不动的骨头留给狗。所以真的不是狗不喜欢吃肉,是我们逼他吃了太久的骨头,以致于在基因中都留下了痕迹。
为什么我们看见大眼睛,宽脑门的卡通形象会觉得很萌、很可爱。其实,这正是婴儿的特征,因为人类的基因里拥有对婴儿爱护,爱恋的冲动,这是为了人类的生存繁衍的需要。
为什么父母愿意无条件为子女付出一切,甚至在遇到危险时候,也宁愿牺牲自己,这其实是基因延续的本能。当一个人拥有了携带自己基因的后代后,他会有一股强烈的冲动,想要把把全部的资源都都投入给自己的后代,尽可能增加后代的生存机会。在基因的驱动下,人们还有一种强烈的冲动,要把自己的财产,权力留给后代。掌握权力的独裁者也不例外,他想把全天下都当作自己的私产,让子孙永永远远地传递下去,这是家天下的原始动力,也是世袭制的根源所在。所以,你看,你以为的爱,其实都是基因在作祟。
总的读完,让我梳理清楚了朝代,了解了不少有趣的史实。简单实用,有趣有料,通俗易懂,这才是一本好的历史书该有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