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享交流之所思
今天,得益于山东课改专家刘爱军主任的推荐,又一次外出分享交流,交流的核心是导学案的编制问题。我们来到商丘郸城县的京华中学。尽管这是一所规模不太大的私立学校,但是,校园里的每个师生,包括一草一木,都是如此淳朴至诚。最令人敬佩的是校园里到处充满着课改的气息,下车后,迎面而来的是寒气逼人的冬冷空气,内心却被京华老师的热情融化了。
上午的分享主要围绕着导学案的编制,看着京华老师们满脸期待,困惑却又着急的眼神,我真想把自己所有的积累和认知转变成电脑数据,一点不拉的传输给他们,让他们少走弯路——明知道这是不可能!从学习目标的设定,学习内容的设置,达标测评的编写,每一步都走的扎实稳妥。老师们不仅仅学会了如何编制导学案,对导学案的作用也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明白了有效备课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体验式的培训,又过了一把学生瘾,能够设身处地感受学生之感受,了解学生之所需。老师们获得1分的兴奋,会让他们更加看重评价激励的作用,老师们展板前的不自在,会让他们多一份宽容给学生,老师们遇见问题的不安,会让他们多一份鼓励给学生。总体来说,上午的分享非常成功,老师们的积极性、投入度、参与度以及求知若渴的欲望激发我最大的潜能,促使我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分享更多的东西。通过课例分析和详细指导,很多老师感言,收货颇丰,还有很多老师互加了微信好友,期待后续的交流学习。其中京华中学的丁永霞老师还发来一条微信表达感激和收获:“今天听你的课,感觉受益匪浅,虽然我自身还有不少问题没解决,但对于上课不再那么迷惑了,谢谢你!”真心感谢这些鼓励,让我行走的更加自信。
二、课堂那些事
下午分别是王金英老师分享的课堂流程、课堂评价以及刘爱军主任的课堂诊断总结,尽管以前曾经接触过很多次这样的培训内容,自己也亲自做过复制培训,但是,一遍有一遍的理解,一遍有一遍的收益。尤其是王金英老师的温文尔雅、国学风范,刘爱军主任的博学、高屋建瓴的认知、出口皆理论的高大上,都让我收获颇丰。刘主任说技术是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课堂模式也是生产力。她从技术层面和知识维度两方面阐述了独学、对学、群学、展示、练习的操作和意义。独学其实就是学生对文本知识的一个初步处理,让学生在自学尝试中分出深知的、浅知的和未知的,为对学打下基础,对学则是对知识的基本处理,这两步是知识卸载的过程——卸下深知,带着浅知和未知进入群学中学。群学属于趋同优化,让优秀生的资源得以趋同,加强兵教兵的过程,同时,若能合作彻底,也是知识加载的开始,展示环节通过互动提升深化,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左顾右连,掌握诸多类知识。最后的课堂练习属于整理内化,达到学以致用。仔细想一想,课堂就是这么回事,尽管课改前期有技术模式,但是只要执行有道,慢慢演练,模式成自然,行为变规范,课堂越来越优化。倘若和我们的精细严实连起来,效果自然好的不得了。
刘主任说,当代教师课堂上应该学会“三点功”:点燃情感;点评行为;点拨知识。课堂教学要做到精准打靶:了解学生情感,明白学生之所需,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自我认知的潜能。课改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课改改的不是技术,而是改思想。思想改变了,身、心、脑才能三者为一体,铿锵有力向前走!
一日杂谈,今日所思将会是明日之所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