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对柏,缕对麻,蚁阵对蜂衙。
赪鳞对白鹭,冻雀对昏鸦。白堕酒,碧沉茶,品笛对吹笳。
秋凉梧堕叶,春暖杏开花。雨长苔痕侵壁砌,
月移梅影上窗纱。飒飒秋风,度城头之筚篥;
迟迟晚照,动江上之琵琶。
缕:丝线。
蚁阵:蚂蚁群出时,排列有序,犹如一字长蛇阵。
蜂衙:蜜蜂围绕蜂巢进出,成群结队,密而不乱。如旧时官吏到上司衙门排班参见,秩序井然。
蚁阵蜂衙常比喻人们追逐名利,像蚂蚁群集,蜂拥而至。
宋陆游《睡起至园中》:更欲世间同省事,勾回蚁阵放蜂衙。
元马致远《陈抟高卧》:看蚁阵蜂衙,虎争龙斗,燕去鸿来,兔走鸟飞。
赪鳞:赪,红色。鱼的赤色鳞片,亦指鳞片赤色的鱼。常被视作吉祥之兆,在诗词画作中,也常作为鲜活的点睛之笔。汉刘向《列仙传·吕尚》:吕尚隐钓,瑞得赪鳞。
冻雀:冬日里受冻挨饿的雀鸟,常以此比喻饥寒交迫的黎民百姓。宋范成大《雪中闻墙外鬻鱼菜者求售之声甚苦有感》:啼号升斗抵千金,冻雀饥鸦共一音。
昏鸦:黄昏归巢的乌鸦。天色苍茫而鸦声扰人,往往能倍增羁旅之客的寂寞孤苦之感。此中况味,最著名的句子,莫过于元马致远的散曲名篇《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白堕酒:南北朝时,北魏河东(今山西)人刘白堕酿造的美酒。今人说起美酒,尤其是诗词世界里的美酒,或许,大多都会想到曹操曾为之代言的杜康。事实上,在中国的酒文化里,白堕酒曾经是可以与杜康齐名的佳酿。
北魏杨炫之 《洛阳伽蓝记·法云寺》记载,刘白堕善酿美酒。不同于当时普遍浑浊、易变质的酿酒工艺,刘白堕的酒清澈透明,暴晒不坏,饮之香美而醉,经月不醒。
曾有南青州刺史毛鸿宾去山东上任,买了一批刘白堕酿的酒,路上遭强盗打劫,连那批酒都被强盗抢走了。强盗见了酒那还会客气啊,结果喝得人人烂醉,被随后赶来的官兵一网打尽。白堕酒也因此得了个“擒奸酒”的别号,以至于江湖游侠儿传言:“不畏张弓拔刀,唯畏白堕春醪”。
到了宋朝,酿酒工艺突飞猛进,市面上的好酒数以百计,可惜已经没有了白堕酒。但是诗词江湖还流传着白堕的美名,还时常以此指代美酒佳酿。例如陆游《遣兴》:阮咸卧摘孤风在,白堕闲倾一笑新。
碧沉茶:茶汤呈深绿色的茶。碧沉,深绿色。唐曹邺《故人寄茶》:碧沉霞脚碎,香泛乳花轻。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
笛、笳:二者同为中国民族吹奏类管乐器,且在形态上颇有相似之处。在诗词世界中,笛声常代表着思乡之情,如: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而笳在诗词中则常用于渲染悲凉之情。唐杜牧《边上闻笳》:何处吹笳薄暮天,塞垣高鸟没狼烟。游人一听头堪白,苏武争禁十九年。清纳兰性德《采桑子·塞上咏雪花》:谢娘别后谁能惜,飘泊天涯。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
秋凉梧堕叶:秋来梧桐落叶最早,故有“一叶知秋”的典故。明朝民谣云: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
春暖杏开花:春天的杏花艳态娇姿,繁花丽色,胭脂万点,占尽春风,是春景中不可忽视的美。唐罗隐《杏花》:暖气潜催次第春,梅花已谢杏花新。宋王安石《北陂杏花》: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雨长苔痕侵壁砌:是唐代诗人刘禹锡《陋室铭》中“苔痕上阶缘,草色入帘青”诗意的化用。壁砌:门前台阶。
月移梅影上窗纱:是元朝诗人刘秉忠《焚胜梅香》中“檐外杏花横素月,恰如梅影在西窗”诗意的化用。
飒飒秋风,度城头之筚篥;
城头上的筚篥声,乘着飒飒秋风远扬。
筚篥:又称“悲篥”,类似胡笳的一种簧管乐器。宋庄季裕《鸡肋编》:筚篥本名悲篥,出于边地(指今新疆),其声悲亦然……
唐刘商《胡笳十八拍》:龟兹筚篥愁中听,碎叶琵琶夜深怨。
迟迟晚照,动江上之琵琶:晚照,夕阳余晖。此句里有白居易《琵琶行》之意境。宋刘敞《琵琶亭》:江头明月琵琶亭,一曲悲个万古情。欲识当时断肠处,只应江水是遗声。
读了《三字经》《千字文》《笠翁对韵》三本国学启蒙读物,感觉《三字经》说教太多,《千字文》受“一千个不同的字”的限制,浅白顺达差强人意,还是《笠翁对韵》好,不但自带美感还真正寓教于乐,是我这个不小的朋友的最爱。
与《笠翁对韵》类似的还有一本《声律启蒙》,是清朝康熙年间进士车万育所编。进士,那是通过县考、省考、国考层层选拔,是可以参加殿试冲状元的,无疑才高八斗,学富五车。
可巧,《笠翁对韵》的作者李渔也是康熙年间人,只是他没有功名,是位民间戏剧家。
一位居庙堂高高在上,一位处江湖深浸地气,同样编纂儿童启蒙读物,他们会有什么不一样呢?越想越期待了,我们赶紧来体察一番吧!
对音韵平仄不甚了解,只知道读着悦耳顺畅,是遵循古人演练定的格式,这次也不妨跟着学习一下。
相较于《笠翁对韵》每韵2-4段不等,《声律启蒙》每韵3段,每段平仄基本格式为:
-平对仄,仄对平。仄仄对平平。
平平对仄仄,仄仄对平平。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对平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晕了……同以前一样。把这格式丢一边,先学啥是“平”啥是“仄”。一番查证,原来……还是蛮简单的嘛!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切韵》《广韵》等韵书,中古汉语按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归纳出平、上、去、入(不同于我们现代的汉语拼音四声)四种声调,二元化分类,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统称为仄声。
现代普通话汉语拼音的四声“āáǎà”,我们小时候学习称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其实它们有专业的称谓。第一声叫阴平或平调;第二声叫阳平或升调;第三声叫上声或上音;第四声叫去声或去音。这样一对照,我们普通话的一声、二声即为“平”,三声、四声即为“仄”。是不是很简单!(中古汉语中的“入”声,已并入其它声调。)
我国幅员辽阔,多民族交融,方言无数,口音更是千差万别,平仄的判别并不是那么容易。想起黛玉教香菱学诗:
“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我们初学者切记切记,不要被音韵平仄这些东东缚住了。
《声律启蒙•上卷》一东(1)
《声律启蒙•上卷》一东(2)
《声律启蒙•上卷》一东(3)
《声律启蒙•上卷》二冬(1)
《声律启蒙•上卷》二冬(2)
《声律启蒙•上卷》二冬(3)
《声律启蒙•上卷》三江(1)
《声律启蒙•上卷》三江(2)
《声律启蒙•上卷》三江(3)
《声律启蒙•上卷》四支(1)
《声律启蒙•上卷》四支(2)
《声律启蒙•上卷》四支(3)
《声律启蒙•上卷》五微(1)
《声律启蒙•上卷》五微(2)
《声律启蒙•上卷》五微(3)
《声律启蒙•上卷》六鱼(1)
《声律启蒙•上卷》六鱼(2)
《声律启蒙•上卷》六鱼(3)
《声律启蒙•上卷》七虞(1)
《声律启蒙•上卷》七虞(2)
《声律启蒙•上卷》七虞(3)
《声律启蒙•上卷》八齐(1)
《声律启蒙•上卷》八齐(2)
《声律启蒙•上卷》八齐(3)
《声律启蒙•上卷》九佳(1)
《声律启蒙•上卷》九佳(2)
《声律启蒙•上卷》九佳(3)
《声律启蒙•上卷》十灰(1)
《声律启蒙•上卷》十灰(2)
《声律启蒙•上卷》十灰(3)
《声律启蒙•上卷》十一真(1)
《声律启蒙•上卷》十一真(2)
《声律启蒙•上卷》十一真(3)
《声律启蒙•上卷》十二文(1)
《声律启蒙•上卷》十二文(2)
《声律启蒙•上卷》十二文(3)
《声律启蒙•上卷》十三元(1)
《声律启蒙•上卷》十三元(2)
《声律启蒙•上卷》十三元(3)
《声律启蒙•上卷》十四寒(1)
《声律启蒙•上卷》十四寒(2)
《声律启蒙•上卷》十四寒(3)
《声律启蒙•上卷》十五删(1)
《声律启蒙•上卷》十五删(2)
《声律启蒙•上卷》十五删(3)
《声律启蒙•下卷》一先(1)
《声律启蒙•下卷》一先(2)
《声律启蒙•下卷》一先(3)
《声律启蒙•下卷》二萧(1)
《声律启蒙•下卷》二萧(2)
《声律启蒙•下卷》二萧(3)
《声律启蒙•下卷》三肴(1)
《声律启蒙•下卷》三肴(2)
《声律启蒙•下卷》三肴(3)
《声律启蒙•下卷》四豪(1)
《声律启蒙•下卷》四豪(2)
《声律启蒙•下卷》四豪(3)
《声律启蒙•下卷》五歌(1)
《声律启蒙•下卷》五歌(2)
《声律启蒙•下卷》五歌(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