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人文的割裂,既阻碍了科技,又抑制了人文。我们迫切需要反功利的通识教育。
科学思维是一种严谨的思维方式,是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方法,让人类的知识之树开花结果。但这个世界上还有大量尚未被科学祛魅、人类尚且无解的问题,应该如何看待这些未解之谜呢?人文思维则为社会秩序打下了基础,并满足了精神生活需求。科学思维和人文思维是我们探索未知世界的两个轮子。
艺术带给科学想象力,哲学又带给科学思辨力;在很多时候,科学的变革离不开观念的变革,这些都是人文带给科学的养分。科学以及教育体系里的理科解决的是可计算的问题,我们姑且概括地称之为“算法”。人文以及教育体系里的文科解决的是不可计算的问题,我们也姑且概括地称之为“心法”。现实世界中真正厉害的人,都是兼顾算法和心法的“混合算法”高手。
展望未来50年,人工智能将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颠覆,科学将产生超乎我们想象的力量。这个阶段,我们尤其需要人文的守护。机器的算法和人类的心法将携手令我们的未来更值得期待。
至于在提升个人竞争力的层面,我们必须突破界限,兼顾算法和心法。具体而言,不仅要发展解决“可计算问题”的能力,找到自己可重复的“算法”;还要发展自己解决“不可计算问题”的能力,发展自己的“心法”。当你成为混合算法的高手时,就拥有了理解这个未知世界的双重智慧。
反思:
我理解的心法就如纳德拉刷新微软一样,刷新组织的使命、价值观和思考方式,个人就是刷新我们的认知结构,升维;算法就是具体的战略和执行,具体到个人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使命价值观首要的就是需要认识自己,重新定义自己,这是一个探索和追寻的过程,是一个想象力和逻辑力相互辉映的过程。
万事万物皆有意志。诗人因此而有了灵感,这种灵感反过来也启发了科学家。
人文素养教育是通识教育的核心。实用主义的教育,放弃通识,其实就是放弃未来。我们需要有一些“吃饱了撑的”的精神,做一些“吃饱了撑的”的事情。
我们尤其缺乏那些有专业深度的通才。以人文素养为核心的通识教育,是“T”字形人才的一横。未来有竞争力的人才,必须具备基于专业的跨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