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听潮
好的电影如陈年佳酿,在流逝的岁月中,不仅不会味道淡泊,而且会愈加甘醇清冽,令人沉醉。
《周渔的火车》,就是这样一部让人难忘的电影。
第一次观影,是因为惊讶一个平日打八九个小时网络游戏的朋友居然放起了文艺片看。当时他直呼电影跳来跳去,真真幻幻都把让人搞晕了,看不懂。而我由于当时没有看到开头诸多部分,也有些云里雾里之感。但是电影中广袤的原野、蔚蓝的天空、清澈的湖水、淳朴的乡镇,和贯穿全片的嘶鸣的汽笛、奔驰的列车,以及那个穿着一袭碎花连衣裙纯情、清雅、美丽的女子,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影像。而且似真还幻的结尾,让我有庄周梦蝶的错觉,许久难忘。
后来,因为难忘,我重头到尾的看了第一遍、第二遍,一种说不清是悲伤无奈还是什么的情绪萦绕心头,像潮水一样层层涌来,如电影中的列车从一个又一个的隧道穿行、奔突、疾驰……
真实和幻象
她象一团流动的水汽
没有形状,难以言语
不经意的舞蹈
逐渐淹没了我
淹没了夜晚,也淹没了它自己
——陈清·我的仙湖(一)
故事发生在九十年代初期。
一个在瓷器上画画的女子周渔(巩俐饰),和一个写着忧郁的诗的落魄诗人陈清(梁家辉饰),在一次舞会上认识。诗人沉醉在她曼妙的舞姿中,为她写诗。而她在读到诗的那一刹那,深深爱上了他的诗和人。从此,周渔每周都坐漫长的火车,从三明到重阳见诗人两次。承受不了这样深沉爱意的诗人前往藏边支教后,周渔依旧风雨不改前往重阳。最后一次,在坐汽车去藏边见诗人出车祸死去。
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是属于诗人陈清诗集中的故事,讲的是一个人的爱意和执著和另外一人的怯懦和悔恨。但是这不是完整的故事。
诗人陈清所不知道的故事是,周渔与他每周两次的相见期间,诗人的退缩让周渔有过无数黯然的时刻。在周渔前往重阳的途中,多次遇见一位同样身在三明顺路坐车的朴实的粗汉子张强(孙红雷饰)。张强在周渔无数忧伤的时刻都给予了周渔无限的关怀,而周渔追求诗意生活的时候,也同样意识到自身需要在世俗中栖息,所以和其有过无数的交集。后来,周渔在诗意和世俗间来回奔走,最后一次坐汽车,死在了探望诗人的路上。
这又是一个矛盾的故事,讲的是现实和理想之际的差距,以及人们身处其中时的困惑。但它虽然很深刻,却又未必完全真实,因为第四人的存在,让一切又变得曲折离奇。
阿秀(同样是巩俐饰演)就是这个第四人。她是一个和陈清同样身处重阳的女人。一次偶然的机会,遇见了已经功成名就的诗人陈清。周渔死后,陈清情感无法安放,除了以文字倾诉外,就只有找一个和周渔长的完全一样的她作为女朋友。而阿秀虽然爱上了陈清,陈清却从来不告诉他的过去。于是,阿秀读着诗人为周渔所写的《周渔的火车》,通过字里行间的零碎片段,踏上周渔经常来回的火车,找寻着他们的影子。当她最后坐上汽车,踏着周渔未走完的路,前去探望决意在藏边落地生根的诗人,相见的时候,她告诉诗人周渔生命中还有一个人的故事。但诗人却觉得这纯属梦幻,因为她不可能遇见已死的周渔。而阿秀,最后居然在读完诗集的时候,把一块陶瓷碎片夹在书页之中,而那枚陶瓷碎片居然和周渔曾经前往探视诗人途中身带的瓷器破碎的一块完全吻合。
如此故事,让人说不清道不明,何为真,何是幻?
这就也不能不谈设定的巧妙了,剧中以阿秀前往探寻周渔旧事的倒叙方式,中间交错展现周渔与陈清以及张强的故事,最后以阿秀再见陈清的故事为结尾,利用女主角的服饰作为线索,转换镜头,主客虚实易位,使得周渔与陈清的前事、周渔与张强的故事以及最终结局、多年后阿秀读陈清诗集重走周渔旧路探寻旧事,三个时间轴交相叠加,明暗相依,陈清诗集中故事、阿秀追寻的故事、以及真实的故事,才能虚实交错、并行不悖。
爱人是自己的一面镜子
用尽世界的爱情也不够
弥补我们分离的忧伤
把泪水留给自己
如果消失 你也将即近无声音可听
——陈清·我的仙湖(二)
电影中除了叙述方式的奇妙之外,另外值得一说的就是人物塑造的深刻,每个都可以从另外一个人身上看到一个潜在的自己。
以阿秀的角度来看,她是爱着陈清的,然而陈清一直沉浸在故去的梦中,所以这样的爱又是遥不可及的。所以如陈清所言,很有可能是她臆想了周渔有另外一个男人,因为她的爱情也存在或者需要另外一种可能。
以陈清的角度来看,当年的他是不懂周渔的。那时候孱弱忧郁的他,虽然渴望爱情,但是当周渔深沉热枕的爱到来的时候,他觉得自己要被淹没了,原来他向往的是柏拉图式的爱情,所以那时候的他最终选择了逃避,直到周渔死后才明白原来自己竟也有另外一种渴望。
以周渔的角度来看,她向往的是诗意的生活,所以她不顾一切地追寻心中所爱。然而这样的爱,毕竟是缥缈的,所以她也曾产生过质疑。直到遇见张强,生命和他有过交集之后,她才明白原来自己是还需要实在的活着,需要一个稳重、踏实、而又不失深情的男人。
以张强的角度来看,他的世界一直就是现实的世界,觉得周渔这样的女人他要不起。直到看到周渔如此奋不顾身地追求那诗意的爱情的时候,他被深深的感动了。于是,原本想要一份世俗爱情的他,竟然能够容忍周渔见他之后旋即搭上火车去找陈清。原来,他竟也从中看到了另外一个自己。
如同阿秀在读完陈清的诗集,重走周渔走过的旧路,前去探望陈清时的心有感悟时所言:“爱人就是自己的一面镜子,它会让你更加清楚地看见你自己”。众人都找到了这样一面镜子。
心里有就有 心里没有就没有
为了让你听见,我的话
有时候变得,有时候变得纤细
——陈清·我的仙湖(三)
这部电影,巧妙之处还在于虚实间的转换。两个男人和周渔有直接的关系,两个女人和陈清有直接的关系,而陈清并不认识张强,阿秀也并不认识周渔,但彼此不认识的人中又有间接的联系。如此来看,可以理解为其中部分人是真实存在,而部分人又是真实的人所想象而出的幻象。
虚实真幻之间,一切都难以分辨。那么故事如何开展、连接、折转呢,都在于那句:“心里有就有了,心里没有就没有了。”
这话初听像是无奈的劝慰,而后觉得是禅意的哲思,再往后又觉得是美丽的错误,再往后又觉得是难分的真幻,虽然全剧中这句话只出现一次。
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出现的情景是,周渔察觉到诗人有退宿之意,心中不痛快,首次遇见了张强并一起去寻找诗人笔下的仙湖。当时天下着微雨,两人虽到了仙湖站,但是并没有找到理想的仙湖。当时张强略带酸味而又含着安慰的成分,和他说出了这样的话。
昔日阳明有言: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一同归于同寂;你看此花时,此花与你一同鲜活起来。所以周渔虽没有找到理想的仙湖,但在心里有了,于是和诗人的感情又维系了下去。
而后剧情发展到诗人走了,周渔依然每周前往重阳两次,失意时将张强作为现实中的慰藉。然而她最终还是选择了诗意的远方,张强送她时,她提起这句话,然而当时在张强听来又有点想打自己的嘴巴。
再然后,是阿秀重走周渔走过的路,前去探望诗人。两人争论了周渔之后的故事都认为自己的才是真的。最后阿秀将一片原属于周渔的破碎的瓷片,夹在今时陈清所写的诗集之中。存在与虚无之间,让人难解难分。
每个人都是周渔
微风吹起山宇的冰叶
仙湖
陶醉的青瓷
在我手中柔软的如同你的皮肤
它溢出了我的仙湖
由你完全充满
完全充满
——陈清·我的仙湖(四)
说到底,一部电影,最后总是要表达一些东西的。这部电影要表达什么呢?
“周渔说,跑来跑去总会发生点什么,其实在梦里什么都已经发生了,就怕你真的以为那仅仅是梦”,阿秀这句话很吊诡。
又让我们想到存在和虚无之间的问题,也许真相是这样的:张强的存在或许只是阿秀的臆造,陈清或许是周渔日久天长的想象,周渔或许从来都只是陈清做的一场梦。而阿秀呢,最为复杂,或许除了陈清之外的一切全是她的臆想,又或许是当年周渔出车祸并没有死,后来以阿秀的身份活着,而后如同宿命安排似的,她又爱上了陈清,并追寻着以前的故事,只是这一切她自己并不知道。
这一切都像是庄周一梦。分不清是庄周梦见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了庄周。
最后,仙湖出现了。导演这里毕竟是画蛇添足了,因为存在与虚无之间的距离被破坏了。但好在我们都知道这个仙湖并不是陈清的仙湖,也不是周渔的仙湖,因为在他们的眼中,仙湖可以说是他们自己心中的桃花源,也可以简单的说是诗句的一个意象。
和仙湖一样,从头到尾奔驰的火车其实也是一个意象,象征着难以抉择以至于奔波不停的矛盾,后者可以说是现实中我们的肉身。
陈清是理想,张强是现实,在现实和理想中游走,周渔停不下来,或许最后的毁灭只是一种无奈而又必然的结局。
其实我们每个人也都是周渔,也都和她一样。
“那辆汽车的终点是天水,假如没有意外的车祸,周渔还会回来吗?”阿秀如是问道。
这话周渔当然听不见了。但在红尘俗世之中,于存在与梦幻、现实与理想间,奔走不息、穿梭不停的我们,又真的停得下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