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实现有无数种理解和实现方式。最难的一种其实不是学富五车或者家财万贯,因为从四车到五车基线水平就不低。平凡的一件最难的小事可能是,做自己害怕的事情,面对不敢面对的过去或者踏入未知的未来,每一件这样的自我挑战。这就是为什么做一个swag的人并不只是对他人嗤之以鼻就可以了,而有可能是终身的自我作战battle。这句话也送给所有最近备受考试折磨的孩子们和我自己。
社会心理学主要章节:
一、 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二、社会化和自我概念发展
三、印象形成与归因
四、态度及其改变
五、人际沟通与人际关系
六、侵犯与亲社会行为
七、社会影响
历史:
古希腊 - 》
1924-奥尔波特 -》
20c 20s 米德“符号相互作用论” 角色理论 -》
20c 50s 费斯汀格Festinger认知不协调理论 - 过度理由效应, 不充分理由效应-》
20c 70s 归因,归因三维结构 -》
1952-1953 劝导和态度/服从问题/助人问题/监狱模拟/群体动态-》
1927 态度测量 Thurstone (能力的7种因素)-》
1934 角色扮演技术 &社交测量法 莫雷诺Moreno,社会比较(人际社会比较和群及社会比较),内群体偏爱
一、 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认知不协调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出来“过度理由效应”,外在的奖励成为过度理由损伤人们原有的兴趣。
不充分理由效应:在过度理由的基础上,如果撤销掉外在理由,会导致行为终止。
角色扮演:使人置身于他人的社会位置中,按照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增进人们对于他人社会角色的认识,从而学会更好的履行自我的角色的社会心理学技术。
社交测量法:定量地揭示群体的人际关系状况和各成员群体内人际关系状况的方法。
社会同一性:个体对于自己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身份的认识,以及成员身份价值意义和情感意义。
二、社会化和自我概念发展
社会化:个体通过学习社会知识和社会经验,形成社会认可的行为,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个性化:社会化的过程中,个体形成的独特的行为倾向和心理特征的过程。
个体的个性化和社会化同时实现,同步进行。
自我:个体的自我意识。
自我概念:个体关于自我的概念,包括对自己的内部观察、评价和角色的意识,对于自己的行为标准和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观念。
儿童自我概念- 镜像自我:儿童通过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反应发展起来的自我概念。
重要他人: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对儿童的自我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的其他客体是儿童的重要他人。
社会比较:费斯廷格,个体通过将自身与他人进行比较而获得明确的自我评价的过程。
(个人间比较、历时性比较)
自我强化:个体对于自己的行为进行自主调节,有正强化和负强化,是个体的自我概念发展到较高级水平后出现的自我调控。
亚社会认同: 相对于宏观大社会,个体所生存生活的微观社会化环境对个体的行为倾向和心理特征也有影响。
内群体偏爱:在群际比较中,人们偏向于内群体。(为了满足自我评价的需要)
三、印象形成与归因
四、态度及其改变
印象:第一印象,个体按照主观旧有经验对新的社会情境中的人和物的概念。
刻板印象:个体按旧有主观经验形成了对事物较为固定的看法。
晕轮效应:当一个人的外表充满魅力时,他的其他与外表无关的特征会得到更好的评价。
首因效应:最初效应,第一印象对总体印象的影响比后来的印象影响更大。
近因效应:最近效应,新近获得的印象比原来的印象的影响更大。
印象管理:个体以一定的方式去管理别人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逢迎、恫吓、自我抬高、显示和恳求。
投射作用:个体把自己的情感需要和情绪倾向特征投射到别人的身上。
归因:根据外在表现推测行为原因的过程。
(行为的内因和外因:内因:个人内部的原因,包括,人格、品质、动机、态度、能力和努力程度;外因:外部条件的影响,背景、情境、机遇和他人;情境归因。)
控制点:个人对于事件的后果的控制力量的位置有不同的理解;控制点在内部者,倾向于相信自己的能力、态度和人格等决定了事件的后果。控制点在外部者,认为外部条件决定和影响了事件的后果。
归因原则----不变性原则:寻找特定结果和特定原因之间的不变联系。
折扣原则:如果存在其他合理原因,则由某一原因引起的特定效应的作用就被打折扣了。
协变性原则:最全面的归因原则,像科学家一样的寻找规律,寻求各种条件的规律性协变。(三维理论:刺激客体、行为主体和背景)
态度:指向一定的对象,有一定的观念基础的评价性持久反应的倾向,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
态度的依从:外在压力下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表面行为。
认同:因为个人情感上与群体的关系而接受某种态度、观点和行为。
内化:个人完全接受新的认知理念并以此标准来自我评价造成完全的态度改变。
认知不协调理论:各种认知因素之间不能协同存在时,认知的主体产生认知不协调。
1. 逻辑的违背 2. 文化价值的冲突 3. 观念层次的冲突 4. 新旧经验的矛盾
睡眠者效应:低威信来源的信息,在一段时间后,会比先前更大程度影响态度的改变。
五、人际沟通与人际关系
人际沟通:人和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
犯错误效应:小小的错误会使得有才华的人的吸引力增加。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外在干扰恋爱关系的力量反而会使得恋爱关系加强和牢固。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指人和人之间通过动态相互作用(交流沟通和相处)建立起来的情感联系(情感纽带、联结)。
六、侵犯与亲社会行为
七、社会影响
去个性化:费斯廷格:个人自身的同一性意识下降,自我评价标准降低的现象。个人在去个性化的状态下责任意识会明显下降而作出通常不会做的行为。(群体规模越大,越会引起个人的去个性化状态。)
亲社会行为:一切符合社会期望并对社会有益的行为。
社会影响:个人的行为和态度朝着对社会发展有利的方向变化的过程。
真从众:外显行为和群体保持一致,内心看法也一致。
权益从众:外显行为与群体一致,但是内心不认可行为。
不从众:内心倾向与群体一致,但是行动上表现出不一致。内心观点不一致,行为也与群众行为不一致。
社会助长:个人的活动效率由于他人同时参与或在场而提高的现象。
社会堕化:群体活动中,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起独自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群体极化:在群体中,一种观点和态度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
冒险转移:群体共同决策时,最后的决策会比个人的决策具有更大的冒险性。
群体思维:高凝聚力的群体决策中,人的思维倾向于高度一致性,导致其他变通建议收到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