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军 第163封信丨运气的重要性
昨天我们讲到了杜鲁门和罗斯的故事,说明长期的努力可能比起点更重要。
注意这里吴军用的是可能!因为在碎片化社会,一些鸿沟是不可跨越的。
杜鲁门是如何当上总统的?简单地讲就是运气。我在博士毕业时,校长布罗迪(William Brody)在毕业典礼上的讲话,就是讲运气对人一生的重要性,而他所用的例子就是杜鲁门。他所讲的内容,我至今记忆犹新。这里我把它整理分享与你:
我们从小被告知,每一个人日后的成功要靠自己的努力,我想这一点毫无疑问,不过今天我要和你们讲的是,运气的重要性。
人一辈子总有走运的时候,和不走运的时候。杜鲁门实在是一个不走运的人。
他生活在美国中部的密苏里农村,出生在那里的人机会总是要比出生在东部工业发达地区少很多——坏运气。这个人家里世代是农民,他们很朴实,但是不富裕,有人称他们为“红脖子”。
我觉得红脖子就像中国的东北人一样可爱
杜鲁门高中毕业后,没有钱上大学。当时在美国为数不多能够不用交钱就可以上的大学是陆军学院(即西点军校),但是他的视力太差又不合格(视力分别只有0.4和0.5)——又是坏运气。
在接下来的12年里,他都是在家乡的农村度过了,他做过杂工,在农场干了多年的农活,甚至为了一口饭担任过神职人员——还是坏运气。他曾经向中学的一位女同学求过婚,但是被对方拒绝了。
在这期间,他在密苏里州国民警卫队服过役,并且有一段时间他用业余时间学习了法律,但是却没有机会从事这方面的职业——看来他的运气实在不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作为一名炮兵上尉到法国作战,由于他表现英勇,他荣升了少校。
由于有了军队服役的经历,当他再次向那位女同学求婚时,对方答应了他。同时,他也得到机会到俄克拉何马州的西尔堡野战炮兵学校学习。但等他从炮兵学校毕业,战争已经结束了,各国都在裁军,他没有了去处——再一次的坏运气。
于是,他只好回到家乡开一家小店。这时他已经36岁了。由于他经营不善,几年后,小店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一片繁荣的大背景下居然破产关门了——坏运气一直追着他。在经营小店时,他认为安德鲁·梅隆(大资本家,当时的财政部长)的政策不利于穷人,便参与了政治,成为了一名民主党党员。
小店破产后,他竞选当上了当地小县的法官。这个职务和今天人们理解的单纯司法人员不同,他实际上是个兼管当地治安的行政人员,因此要每两年选一次,果然两年后他就被选了下去,看来他的运气依然不佳。这时他进入大学又开始学习法律,作为退伍军人,他上大学是免费的。在学习期间,他竞选所在县的首席法官,结果选上,当然也就同时离开了学校,这时他已经42岁了。
县的首席法官是一个中级的公务员,没有多少收入,影响力也有限,如果运气好的话,这个位置上的人会一直干到退休。这位中年人情况也差不多,他在这个位置上做了八年,没有任何升迁。这时,他已经50岁了,剩下的机会已经不多了,他决定去竞选密苏里州的参议员。
但不幸的是,他并没有得到民主党的支持,而在他前面还有四个更合适的候选人呢。按照惯例,这时他会在县里找一份有收入的虚职然后终老。
不过就在这时,运气开始站到了他的一边,民主党的四位候选人都因为某种原因不适合或者不愿意竞选参议员,因此该党只好支持他出来竞选。在接下来的选举中,他战胜了共和党的候选人,这可能是他一生第二次好运气。
作为一个来自密苏里这样的小州的参议员,他原本没有机会成为全国性的领袖。不过,到了1944年,他的好运气又来了。罗斯福要第四次竞选总统,他当时已经知道自己的身体无法完成下一个四年任期,因此副总统会自然递补成为总统。
罗斯福最好的搭档是当时的副总统华莱士,但是华莱士是一个非常同情共产主义,并且和苏联走得非常近的左翼人士。这在二战期间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在战后重建国际政治秩序时,华莱士当总统肯定会导致美国社会的分裂。
因此,罗斯福要找一个四平八稳,各方面都能够接受的人,于是这位一直支持他的新政,看上去又毫无性格,谁都不会反对的参议员,就成了合适的人选。就这样,这位参议员的好运气又来了,他在1945年成了副总统。几个月后,罗斯福总统就去世了,他继任了总统。这就是美国第33任总统杜鲁门。
在接下来的演讲中,布罗迪分析了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好运气和坏运气,结合后来十几年的体会。人总是有运气好的时候和不好的时候,俗话说,“老天饿不死瞎家雀”,李白也讲“天生我材必有用”,都是一个道理。
人在运气不好的时候,最需要的不是盲目的努力,而是耐心。
时间是你的朋友,而时机不是,也就是说耐心是成功的第一要素。在过去45年,美国股市的回报大约是7%(略低于8%的整体历史平均值)。但是,如果你错过了股市增长最快的25天,你的投资回报少了一半,只有3.5%,这样45年下来,你的财富积累会少掉80%。至于那25天什么时候来,没有人会知道,聪明的投资人,永远在股市上投资,而不是试图投机挑选最低点和最高点。
因此,走出坏运气的关键是耐心,让时间成为我们的朋友。当然,杜鲁门在不走运的时候其实为后来做了很多准备,这就不一一说了,因为关于“有准备的头脑”的说法已经太流行了。
其实,任何经历,只要善于利用都是财富,不善于利用,都是浪费时间。一个有心的人,会善于把过去的经历变为今后成功的铺路石。
杜鲁门成功的第一要素,恐怕就是耐心,他有足够的耐心等到了他时来运转的时候。
杜鲁门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低调和朴实。
英语里有一个词叫“humble”,一些人把它翻译成“谦卑”,其实它并没有多少卑的含义,而是指朴实低调。我孩子的老师教育学生们为什么humble是一种美德时讲,humble的人常常比夸夸其谈的人更为自信,因为他们不需要通过吹嘘让别人知道他们的能力。杜鲁门能当上副总统,主要是靠他humble的品质,在罗斯福身边并不缺聪明人,但是杜鲁门是为数不多能够为各方所接受的人。
1948年,杜鲁门在争取连任时,运气实在不算好,很多人一开始都不支持他,外界也不看好他,在盖洛普民意调查中,他一直落后于对手杜威,这种情形有点像2016年的特朗普。所幸的是,杜鲁门和特朗普一样,都不是玻璃心的人。
在困境中,杜鲁门善于在厄运中做事情的本领就发挥了作用,他并没有什么好方法,比对手多的就是耐心和踏实,他一个选区一个选区地拉选票,有时一天要做很多场演讲,有的演讲就几个人听,不过他依然认认真真地做。
最后,幸运之神终于垂青于他。今天,我们大家都知道在社会上不是强者生存,而是适者生存。杜鲁门最后的成功有多少运气的成分呢?非常大。不过,正是因为他了解到这一点,他一生都很humble,没有为自己的成功沾沾自喜,这才让他在后来不断得到好运。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这样的人,成功了觉得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失败了是运气不好,他们会经常抱怨命运的不公平。君不见,每逢股市暴涨时,十三亿神州尽股神,股市暴跌时,大部分人都认为是市场错了,自己不过运气不好而已。
今天在美国也是同样的情况,大部分长期吃救济的人,都抱着这样的想法。但是,如果一个人能反过来想,在成功时感谢帮助过自己的人,感谢上天安排的命运,在厄运中,坦然自若,认同自己原本的富运不旺,或许容易等到时来运转的时候。
在我接触到的真正成功者中,绝大部分人都会认同自己不过是运气好而已,而不是过分强调自己的能力和努力。
有了对运气的认同,人就会少一些怨气,就能更平和地做事,也就更接近于成功。
既然我们认同了运气的重要性,就不必对自己太苛求。如果我们有足够的耐心,有好的方法,有持之以恒的努力,或许运气会降临到我们头上。当然你会问,如果这样,运气依然没有来怎么办?我在这种情况下总是用约翰·肯尼迪的话安慰自己——“问心无愧是我们唯一稳得的报酬。”
万维钢 日课152丨心理治疗师的刻意练习
心理治疗师(Psychotherapist),主要通过谈话的方式治疗和缓解患者的一般性心理问题。
精神病医师(Psychiatrist),主要通过药物方法治疗精神病。
心理咨询师,相当于没有行医执照的心理治疗师,可能是中国特有的职业。治疗师由卫生部考核,咨询师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考核。
今天咱们说《大西洋月刊》上的“你的治疗师不知道的事儿”这篇文章讲的是心理治疗行业的事情,我从中得知了一些以前不知道的东西。
现在心理治疗在中国已经被广泛接受了。当我们产生抑郁、愤怒、过分悲伤、害怕这些情绪的时候,不管是短期还是长期,我们知道这都有可能是一种病,我们就需要别人的帮助。心理治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但是心理治疗给我们的印象仍然很神秘。所谓的治疗,无非就是交谈,有的治疗师谈几次就把你的心理疾病治好了,那到底是如何治好的呢?为什么有时候又治不好呢?
1.一个不成熟的行业
首先我们得明确,心理治疗确实是有用的,已经帮助过很多很多人。当然心理治疗并不是都有效,有时候确实是治疗无效 —— 但是这也很正常,别忘了身体上的疾病去医院也不一定都能治好。
我们可以把心理治疗的疗效分三种:有效、恶化、和中途退出 —— 也就是患者几次治疗之后感觉没什么效果下次就不来了。治疗师最怕的是患者病情恶化,但是如果患者说不来就不来了,对治疗师的心理也是一个打击。
罗斯玛尼亚列举了几项综合性的研究,心理治疗的总体恶化率大概有5%-10%,这些人不看心理医生还好点,看完病情更严重了,而且主要集中是在暴力心理和虐待心理。总的中途退出率大概在25%。那么有效率大概在60%-70%。
这些都很正常。但是心理治疗行业有两个不太“正常”的现象。一个是治疗师的水平非常参差不齐。有调查显示,最好的治疗师让病人好转的速度,比一般治疗师的速度能高出10倍!而不行的治疗师,还能让病人的病情急剧恶化。如果是其他行业,那些不行的治疗师可能早就失业了,而最好的治疗师这么厉害,别人应该赶紧跟他学啊?
另一个不正常现象是,心理治疗行业有不同的流派。有一派强调跟患者建立个人的关系,有一派专注于患者的感情变化,还有一派比较高大上,从“认知行为学”角度观察患者。那哪一派效果更好呢?结果是这几派的疗效差不多。
我为什么说这两个现象“不正常”呢?如果一个领域里面竞争和交流很充分,那么这个领域里面应该有很多高手,高手的水平和手段应该差不多,不应该有“流派”。现在心理治疗行业的从业者水平差距这么大,还有各种流派,那就说明这是一个没有充分竞争和交流的行业。事实正是如此。
2.治疗师与刻意练习
同行交流,互相给反馈,是提升行业水平的重要办法。有新的反馈方法,别人都是恨不得马上就用。
可是心理治疗师想用也不能用。美国对心理治疗有非常严格的要求,特别强调保护患者隐私,治疗过程不能录像,也不能把患者的情况泄露给其他人。这样同行之间就很难交流了。那直接让患者给反馈行不行呢?比如心理治疗师可以问患者,我这几次用的治疗方法对你有效吗?可是患者通常不会直白地反馈,他可能不好意思告诉治疗师治疗方法无效。
有人做过一个问卷调查就发现,90%以上接受心理治疗的患者,都会对治疗师假装有疗效。这就好比说你到餐馆吃饭,菜上来以后尽管你发现并不好吃,但如果服务员很热情地问你这个菜如何,你也会出于礼貌说还不错。 咱们经常说“刻意练习”,“刻意练习”要求即时有效的反馈。藏着掖着、客客气气,可不是有效的反馈。好在现在有个新办法。
3.人厉害,还是数据厉害?
罗斯玛尼亚重点要说的就是这个新办法:用数据分析方法辅助心理治疗。其实早就有人发明了一个系统,叫“反馈信息疗法(Feedback Information Treatment)”,简称FIT。这个FIT方法要求每次心理治疗之前,患者先在休息室里填写一份有45道题的问卷调查。这45道题里面隐含了一系列的量化指标,系统通过分析这些指标的变化,结合以往的经验,就能自动判断患者的病情的变化。
最关键的是,FIT系统要监测患者的病情是不是正在恶化。对心理治疗来说,如果病情持续恶化,患者就有自杀的危险!这一点恰恰也是心理治疗师的弱点,他们在很多情况下根本看不出来患者病情在恶化。上次治疗患者还说方法有效,下次就不来了,再过几个月听说患者自杀了。
有人专门做过对比研究。找48个治疗师观察五百多个患者,让他们判断哪些患者的病情在恶化。事先研究者已经告诉这些治疗师,恶化率在8%左右。可是48个治疗师的判断结果只找出了3个恶化的患者。而实际上恶化的患者有40多个。对比之下,FIT系统的判断准确率高达85%。
罗斯玛尼亚讲了一个他自己从业中的故事。他有个年轻的女患者,非常服从他的治疗,让她回去干什么她就干什么。每次来治疗他问这女孩治疗方法是否有效,女孩都说有效。女孩也都填写了FIT问卷,可是那时候罗斯玛尼亚对FIT系统不怎么在意,根本没看过。直到有一天,他偶然看了一眼FIT系统对女孩的判断,系统说这个女孩的情况正在急剧恶化,甚至有可能自杀。罗斯玛尼亚非常震惊,他根本没看到任何迹象!于是在下一次治疗的时候,罗斯玛尼亚就非常严肃地问女孩,你的病情是不是在恶化。女孩想了半天才承认的确有恶化。罗斯玛尼亚就说,这说明我的治疗方法是不行的,你能否允许我把咱俩的对话录像,我拿去给同行分析一下。女孩同意了,罗斯玛尼亚找了个同行分析录像,同行果然发现这个女孩的问题。同行说这个女孩的服从感太强,她总是把治疗师当做老师,治疗师让她干什么她就干什么,而内心对这个做法其实很不舒服,充满焦虑。罗斯玛尼亚就赶紧改变谈话方式,让双方关系更平等更轻松,最后还真的把女孩的病治好了。
尽管这套系统很好用,绝大多数心理治疗师却拒绝使用它。加拿大有一个心理治疗中心,强制旗下的治疗师必须使用FIT系统,结果强制令一下来居然有40%的治疗师辞职了! 很多治疗师认为,心理治疗是一门艺术,是治疗师跟患者之间人和人的交流,这种事情岂能交给机器呢?一直到今天数据分析方法的普及率也还是特别低。这些心理治疗师的心里,充满了心理偏见。
丨我的评论
咱们专栏之前有篇文章《有些事儿我们不想让机器干》,其中举过一个例子。让犯罪专家去判断一个罪犯将来再次犯案的概率大小,陪审团更希望结论是专家自己判断得出的,而不愿意相信一个计算机模型的判断结果。人们过高评价人与人的直接交往,这个偏见暂时无法去除。这大概可以算作人工智能即将取代人类专家的又一个例子。不过我现在最强烈的感觉,这根本不是一个“人工智能问题”,而是人的认识问题。
用软件一个最基本的好处就是患者填写问卷调查的时候,因为面对的是一台iPad而不是医生本人,他就不太可能说谎。所以哪怕不管它的算法怎么样,FIT系统天生就已经胜了一筹。 数据,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客观地看世界的方法。
从今天这个故事我们看到,人与人的直接交流,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是一种低效率的交流,其中有太多的主观感觉和太多的偏见。以此推想,就有点细思恐极了。我们平时做事并没有什么数据分析系统随时提供反馈,那我们所看所想的,有没有可能太主观了呢?我们是不是已经处在偏见之中而不自知呢?领导故作诚恳地向群众代表征求意见的时候,他心里其实很明白,那种意见都是客气话没什么价值。
那么我们这些普通人,能不能指望轻易获得有效反馈呢?如果你对刻意练习式的心理治疗感兴趣,罗斯玛尼亚写了一本书,就叫《心理治疗师的刻意练习》( Deliberate Practice for Psychotherapists: A Guide to Improving Clinical Effectiveness )。
丨由此思考
你所在的行业,是不是一个充分竞争和交流的行业?其中从业者的水平是否参差不齐,各人有没有非常不一样的流派呢?这个行业是怎样实现刻意练习式的即时反馈的呢?如果有幸处在一个竞争不充分的行业,也许还是个大展身手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