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夏民族从上古的三代时期起就开始使用一种阴阳合一的历法。一般认为,这种历法的出现是为了有效指导农人耕作。在经济靠农业生产来支持的古代华夏,这种历法(原注:通称“农历”)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一个王朝对农历的修订水平以及下派官员的指导能力,几乎直接关系到这个王朝的寿命。故修订历法是古代朝廷政事的重要内容。
18世纪末期(注:孔历,公元减去551年就好,相当于13世纪初期。下同。),南海诸邦商业的蓬勃发展使得农历的一些固有缺陷凸显出来。例如,农历的闰月现象在商贾计算年度收益时带来极大的不便。此外,诸夏传统上缺乏一种能够计算长跨度时间的纪年法。天干地支纪年法不适于计算跨度超过60年的年份;年号纪年法理论上不会有两个年份采用一个符号来记录,但却是以需要使用者预先背熟通常古往今来的通常由两个美好的字眼组成的“年号”,并牢记他们之间的前后顺序——你永远不能直观地看出贞观二年到熙宁十一年之间相隔了多少年。
在这样的背景下,南海商人将传统历法中的一个附加部分——节气系统改造为一种新历法。传统历法中一年(原注:一个太阳年)平均分为二十四个节气,这二十四个节气和月相无关,只与太阳的角度有关。因此新历最初以一年为二十四“节”,以立春日为元节元日。而在随后的修订版中沿用了旧历十二“月”的习惯。即,每两个“节”对应一个新“月”,以立春日为元月元日。而纪年的起点一度有过不下十种方案,最终确定为儒家的创始人,孔子的诞辰为元年。
这种历法实际上是一种太阳历,且与泰西的儒略历暗合。有学者认为,孔历参照了泰西历法以为基础。而另一些学者认为,除了每一百年称一个世纪的习惯以外,儒略历对孔历没有任何影响。
这一新历法一经出现,立刻便在南海和帝邦(注:新宋位面诸夏民族有在行文中把祖地的大一统王朝称作“帝邦”的风俗,而不是写出某个具体的国号。这里指宋。)的商人阶层中风行。由于是由商人创立,故这种立法一度通称“商历”,又因该历滥觞于南海,故又称“南历”、“南海历”。到了19世纪,最普遍的称法为“孔历”。
现存最早使用孔历的文字资料来自18世纪90年代,为一个燕国商人的账单。最早在公文中采用孔历的记录已不可考,但最迟19世纪20年代,南海各国官府均已接受孔历。
由两浙商人建立的吴帝国于2000年前后正式启用孔历(原文注:<宜行孔历敕>原文已不存,几份间接的史料在时间上也有不小的冲突,但均认为其发生在钱氏诸帝当政时。),这标志着孔历走向了国际化的道路。(注:时人观念,南海诸国加上中原王朝基本就是“国际”了。就好比在当代美国人心目中,一项由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人士参加的比赛就能称为“国际竞赛”,道理一也。)
随着南海诸国对外的交流、扩张,孔历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不断扩大。特别是南海诸侯经略蓬莱洲(注:美洲)与大小南洲(注:澳洲和新西兰),使得孔历的使用成为两个不同历法的文明交流时的天然中介。在北蓬莱五海部(注:本位面易洛奎联盟)人的语言中,“孔历”这个词汇直译成汉语就是“公用历法”的意思。到了黄金时代,孔历成为某种默认的历法。
孔历给非诸夏人士带来的印象十分深刻,一种非常常见的误解是诸夏民族自古使用孔历。这一点上,第一批研究<阿尔卡多东方行纪>的泰西学者也未能免俗。他们错误地把书中记录的“宋人历法”当作是孔历,这使得他们的考证中有许多错误的结论。实际上,在旅行家阿尔卡多的时代并不存在孔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