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成长》拥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会更在意他人的看法和对自己的评价,会急于向他人证明自己的实力,担心自己被否定。而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则更关心自身能力的提高。
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一般都有害怕失败、回避挑战、故步自封、追求完美的特点。而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则有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勇于挑战、坚韧刻苦的特点。
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家长喜欢夸奖孩子智力,看中结果,容易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固定型思维模式。成长思维模式的家长则更看重孩子努力的过程,引导孩子成长,领会学习的乐趣。
对于,固定型思维者而言,别人的暗示会锁定他的思维。因为他们接受的信息会立刻变成标签,牢牢地被他们自己贴在身上。如果是肯定,他们会害怕失去它,就像古特尔害怕自己不是真正的天才一样。如果是否定,他们会害怕标签可能说得是对的。
《教育究竟是什么》真正的教育是关于阅读和学会阅读。只有让学生们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让他们勇于面对当下的社会变革。
“一方是成长中的个人,另一方是社会的,智慧的和道德的价值。教师要负责把由他启蒙的那个个体带进这些价值中。”——皮亚杰篇
校园就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们在其中互相发生联系,这便是社会关系的一种投射。唯一不同的是,校园的教师和管理者,是这个微型社会中至高无上的一种权威。
教育目标是选择材料、勾画内容、编制教学程序以及制定测验和考试的准则。教学计划实际上只是达到基本教育目标的手段,因此我们如果要系统地、理智地研究某一教学计划,首先必须确定所要达到的各种教育目标。
人类的心智有十二项能力,社交能力、抗挫折、情绪管理、同情心、自信心、责任心、独立性、专注力、感恩、逆向思维、解决问题、领导力。
正如老一辈人常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水浒中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可能会影响青少年的道德取向。中国古代儒家就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
开放式教育。教室的内部环境是开放的,安排了不同的活动区与学习角,方便学生获取学习资料。学校活动组织形式是开放的,教师经常会提出开放性的问题,没有统一的答案,让学生自主探索。学校经常会组织学生野营,感受大自然,农耕,亲自体验粮食来之不易。
《爱的教育》
日记用来记录身边人及自己的生活。
鲁迅说:教育植根于爱。
爱因斯坦说:只有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当下的父母,过于注重孩子智力的发展教育。忽略了对孩子的情感教育与人格教育。
让孩子自发的懂得如何为人处事,如何成为一个有勇气、有爱心、有道德、有活力、勇于承担责任和义务的人。
事实上,从孩子踏上社会那一天,孩子的曾经的高分,根本无人关注。孩子是否能够立足于社会,靠的还是自己独立生存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要培养孩子做人工智能不擅长的能力,创造力、战略思维、同情心,最重要的是鼓励孩子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因为一个人只有做自己满怀激情的事情,才能建立起长期职业,过上幸福的生活。
寂静法师说:生命因爱而来,世界因爱而在。谁拥有大爱,谁就拥有人生的精彩。爱才是提升孩子的力量,挑剔和压力是孩子痛苦和问题的根源。
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和所感。以爱为主旨,作者亚米契斯将人间种种爱:学校之爱、师生之爱、同学之爱、兄妹之爱、父母之爱、社会之爱、社国之家等都融入其中。
面对苦难,坚强而勇敢;面对学习,积极而主动;面对错误,承认并反思;面对弱者,善良又慷慨;面对生活,自信而乐观。
那么,就用心去倾听,用爱去和你的孩子交流。你赚再多钱,给他买再多的礼物,都抵不过你给孩子一个爱的拥抱和一上午的陪伴。不要让手机取代你陪伴孩子。
《给教师的建议》
1.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2.在他的学生热爱的那门学科方面,教师知道的东西要比教学大纲要求的多十至二十倍。
那就是阅读和书写能力。事实上,学生们在高年级的学习情况取决于他们在中小学时有没有正确地掌握这两种能力。
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思考的过程,而不是死记硬背书中别人的思想,这只会让学生变得越来越迟钝。
每个人对新事务新知识的接受能力都不一样,所以,对于课堂知识,有些学生可能一点就通,而另一些则还一脸懵懂,这并不能说明哪个学生更聪明,更有培养价值,只是说明他们对知识的感知不一样。所以,教师要学会因材施教,把学生分为不同的群组,以相应的方法启发他们的智慧。
孩子们犯错,不过是通过一些错误来探索正确,对这样的孩子,一定要充满期待,永不放弃。如果武断地给他们贴上了差生的标签,而不是及时正确的引导,则真的会使他们危害社会走上歪路。
建议老师们都要坚持写教学笔记,把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处理方法都记录下来,在以后的教学生涯里不时的翻看、回忆,并在自己结束教学后,做成日记留下来。
“5把刀”,即:读、写、算、观察、表达。
要使学生学会有表情地、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使他做到在读的时候并没有想到他是在读。这就要求学生在小学期间朗读过200小时以上,默读超过2000小时。
对于学生的书写技巧,也要达到“半自动化”的程度:即学生在记录时,不再去想每个字、词、句怎么写,不需要考虑标点怎么用,以及所写下的文字是什么意思都顾不上去思考。
在求学之初,所有的孩子都是怀着对世界的强烈好奇,他们聪明伶俐,又勤学好问。迎着清晨的阳光,满脸喜悦的走进学校。
但是所有人都忽略了一件事,成绩并不能说明努力和智力。每个人接受知识的角度和方式不同,所以,这是场不公平的竞技,出发点本就不同。
没有人有心去看一下四季变幻,没有人观察周围世界的多彩,也很少有人有时间读一些喜欢的书。按照教学论的道理应当是,学生越是学习,得到的知识越多,就会越聪明,学习也会越来越轻松; 但现实却是,学生们掌握的知识越多,负担越重,往后的学习也越发艰难。
老师教给学生的,不应该只是课本上的内容,而应该是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去看见更大的世界。不是把整本教材背下来复述一遍,而是理出知识的结构,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节点,举一反三,以点带面。
有人把教师比作是灵魂工程师,因为他们铸造和净化了人类的心灵。也有人把教师比作医生,拯救和医治心灵的愚昧和无知。
通常医生都不会告诉病人,你得了不治之症,不可能再活下去了,生存已经了无希望。
但却有教师一脸严肃的指责学生:笨、学不会、答不出、考不好。给原本创伤的心灵再深挖一刀,告诉他们已经毫无办法,完全放弃了希望。
一位教师说:每个孩子都是一朵花,只是花期不一样。有的花朵在太阳升起时就开了; 有的却在地下蛰伏多年,一旦破土便疯狂生长。
每个人对知识的感知不同,就像成年人也会对一些问题反应迟钝。教师应该对于每一个学生都永远充满希望,给他们时间去思考、阅读、研究、发现。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
1. 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平等的氛围,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教育就不会有多少问题。
2.教育学其实是“人学”,而“人学”应该是最大的学问,也是人们首先应该了解的学问。
3.最好的教育应当是着眼于孩子一生发展的教育,应当是关注孩子心灵的教育,应当是使师生感受到自由、幸福和快乐的教育。
4.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
5.融洽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长的最适宜的土壤。
他主张:增加孩子们的阅读量,以扩大他们的视野;增加孩子们自修的时间,以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孩子们多多接触喜爱的兴趣课题,以便于他们与自己将来的职业规划靠拢……
学生犯错,教师有责任通过调查了解以及正确的教育方式帮助学生纠正其错误行为,而不是一味的指责或者惩罚学生,更不应该以此为由给予学生开除或者记过的处分,因为这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而教师犯错,则应该正确认识自己,并勇于给学生认错。
各行各业都需要改革,改革虽代表着创新和机遇,但也意味着困难。
作者李希贵在任何一个岗位都做到了这一点,做语文老师时,他改革了语文的学习方式;做校长时,他改革了学校教师的制度;做教育主任时,他改革了考试的方法;做教育局局长时,他改革了中考的理念……
时至现在,李希贵都没有停止在教育上的改革,而这一切的初衷都是为了孩子。
接收到老师的道歉之后,这两名女同学忽然变得很兴奋,他们就像成年人一样和李希贵交流起来。而在交流过程当中,李希贵意外的发现,这些学生居然有很多难得的想法,而这些想法竟也不亚于真知灼见。
其实也是,学生并不是单纯的小孩子,他们只是需要有人平等的和他们对视,并公平的看待他们的想法。
“每天一小时”的课外阅读活动。
比如让学生去当老师,他们自己备课、讲课、参与疑难问题解答、准备命题考试。
再比如,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自修课程,并最终成立了“ACT语文教改实验”,这个实验的宗旨就是给学生们放权力、放时间。放权力就是指把补充课外学习材料的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自由选择不同的阅读材料;放时间就是指每堂课要给学生留出一半以上的时间自主学习。
传统的教育习惯了口若悬河的讲解和分析,但其实,学生学习就像是幼儿走路一般,的确需要扶持,但是绝对不能一味的扶持。
因为,孩子真正学会行走和奔跑,都是基于大人松开扶持的双手之后。
是啊,几乎所有的管理规章里面都是以“不准”和“禁止”为主要内容的。那孩子们究竟可以做什么呢?
于是,李希贵便开始留心改变自己,改变众多“不准”和“禁止”的条例,转变为提倡的形式。比如:他把“午休时间不许说话”,变成了“五分钟古诗词名句回忆”;把食堂开饭时候的“不许插队说笑”,改成了“一日英语单词默送时间”。如此以来,把学校的规定变成了学生的需求,不仅减少了纪律矛盾,也大大提高了学习质量。
老书记说:“校规,要又怎么样,不要又怎么样,你那个权威还能比孩子上学更重要?”
是啊,我们时常过于看重制度的权威,却总是忽略制度的终极目的,制度不就是为了人的发展吗?倘若以牺牲孩子的前程,作为维护制度权威的代价,岂不是背离了制度的初衷了吗?
要知道,很多学生犯的错误只是一时的贪玩和无知,而如果用开除来惩罚他们,却真的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这个时候莫要忘记,教育的目的是要将孩子们变得更好,而不是毁掉他们。
96年秋天,高一军训刚刚结束的时候,高二学生会的干部要求他们全权承办高一的队列比赛。学生们在争取成长的机会,学校自然给予机会,只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一些老师显然不太放心,他们屡次干预,却最终被孩子们“挤兑”了出来。最终,学生们自己完成了比赛的组建,并且结果非常令人惊喜。他们不仅把常规比赛组织得有条不紊,而且在许多方面还很有创意,就连不太放心的老师们也普遍感觉比过去学校统一组织的还要好。
成长,归根结底是学生自己在成长,老师只能起一定的作用,却无法代替他们成长。传统的管教式教育,使学生处在了被动状态,可能会学到知识,但却失去了自我。倘若试着放开孩子们的手脚,让他们自己走路,说不定他们可以跑得更快呢!
成长中的孩子个个都表现出了积极的主动性,他们对于新鲜的、有挑战性的事物充满了强烈的表现欲。
对此,李希贵给学生们创造了很多的第一次:第一次上台演讲,第一次采购东西,第一次得到赞许的目光……
这些无数的第一次不仅仅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更培养了他们大胆创新的精神。
人生是由许多个第一次组成的,尽可能的让学生去体验,这种经历便会影响他们的一生,也会帮助他们更好的适应未来的时代和光怪陆离的社会。当然,多层次的体验更是能让学生有一个刻骨铭心的回忆,从而让他们在纷杂的环境中拥有属于自己的思考。
教育到底是什么呢?很多人说,教育就是让孩子们学习文化知识,但这种片面注重文化课的方式,往往让孩子们失去了自主创新的能力。
本书中说到,教育的本质乃是解放人,不论是智力、思维还是情感、心灵,都不应该被束缚压抑。让孩子们自由自在地探索、自由地呼吸、自主地发展,才能滋润他们的心田,培育出健康的思想。
孩子迟早是要走向社会的,而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这些孩子能够更好的、健康的去应未来社会的趋势。
因而,在他们接受校园教育的过程中,理应给予更多的自由。就像李希贵所说:“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热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在学生时代的课堂上,教师应当在学生心中种下友善和梦想的种子,这样以后,即便将来学生走入庸俗的现实社会,他的心中也将永远保留一片净土。
讲解古文诗词的时候,不会把一篇经典肢解为一个个“虚词、实词和语法现象”,而是讲解文章的时代背景,带领同学们想象作者看到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或者去想象当时的战斗场景,甚至讨论马蹬在作战时的功用,以及古代的驿站是如何运行的等等。
陶知行说过,老师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育人第一,教书第二。课堂上老师不止传递知识,更是传递文明。
上课是老师做得最多的事情,上课时不应该只是传授知识,更应该传授人生经验和人生智慧。
正是因为明白每节课要做什么,也知道这节课对未来意味着什么,所以他在课堂上不仅仅是在教学,更是在教人,为学生传递知识的同时,更让他们成为思考型的学习者。
当一个老师不顾学生的情绪时,就有可能灭杀了学生的兴趣。吴非老师认为,中国的教育不能像以前一样,用“棍棒出孝子”的方式来教育学生,不是简单得用“严格”把知识教给学生。
在家里不停地向父母问“why”,在学校里不停向老师问“why”。他的问题有好多是重复的,父母或者老师讲解了一次,如果没有听明白,男孩会继续问“why”,而作为父母和老师,面对男孩“不胜其烦”地提问,一直笑脸回应,答不上来的问题,会和男孩一起翻阅书籍来查找答案。
正是老师这个“灌”字,让学生失去了原有的思考和爱好,成为“分数”的奴隶,进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一个文明国家的教育,不是把桶装满水,而是要把学生内心的兴趣点燃。
其实,大多数同学希望老师在课堂上能讲一些书本里没有的内容,想听到老师新的想法,或者是可以加深我们的理解的注解。
如果老师课堂上能有一些“不同”或“特别”,下面的学生容易“受激励”或“被唤醒”。老师一成不变的照本宣科会让学生的心灵麻木,学生的积极性会丢失,学习出现倦怠,课堂很难培养兴趣和创新。
自修,字面理解就是自己学习,是指学生把前面学的知识理一理,加强一下理解,达到温故而知新。课堂没有学会的知识,可能在自修课上“悟”出来。
有些“好”学生,他们的考试能力绝对优秀,但在其他能力方面就显得有点弱,因为他们把所有的经历都用在如何做题答题上了,没有一点时间进行交际能力的锻炼、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其他行为能力的锻炼。
老师家访时,发现他房间的墙上挂满了学习计划,每天的起床时间、学习时间、学习计划、睡觉时间等规划表。在课堂上,他花费的努力程度和时间跟大家是一样的,不同的是他找到了业余时间的学习方法。不止是平常,包括放假,他对自己的时间都有一个规划,然后他会按照规划有条不紊地展开学习。
学生每天都重复着背课文、背公式、做习题,在课堂上学生一直是“被提问”的对象,只有很少几个同学会主动提问。
教育不是学生成绩有多好、分数有多高,不是学生有多听话,有多顺从。教育的本质是让学生有思维、会思考。
《第56号教室的奇迹》
一、只有用信任取代恐惧,才能让孩子们更好的做自己
1.大多数的教室都是被“害怕”控制着
扫除教室里的恐惧,做个公平的讲道理的人
二、一个听话乖巧的孩子有可能已经走在失去自我的路上
1.大人的控制欲会伤害孩子2. 大人不要享受孩子的讨好3.教孩子忠于自己
三、帮助孩子们爱上阅读,享受精神盛宴,让阅读为人生掌舵
1. 正确理解考试
一、你是否曾因为老师教的很无聊,又很想看完,手上正看到一半的书,而在上课时,偷看藏在桌子底下的书?
二、你是否曾因为边吃饭边看书而被骂?
三、你是否曾在睡觉时间偷偷藏在棉被下看书?
凡是以上三个问题都答“是”的孩子,注定一辈子爱看书。
一个人读书,可以读得很快,可是,一群人读书,才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读得更深,更有价值。
培根就曾说过:“阅读使人学问渊博,讨论使人反应敏捷,写作使人思考准确。”
步骤二、每周一篇作文
雷夫老师会在每个周五给学生布置“每周作文”的作业。这些短文长度不大,有一页左右,但题材包罗万象,从严肃到搞笑,应有尽有。比如,他可能要孩子们权衡《人鼠之间》中乔治杀死兰尼的决定,也可能会让他们想象,如果喝了隐形药水24小时之内做什么的问题。然后,雷夫要求他们将自己的想法整理成作文,无论作文的主题是什么,都要求必须符合语法,单词,句型,以及结构完整的原则。
步骤三、每月读书心得
雷夫老师在布置读书心得作业时,会为给学生提供一份书单,让学生自行选择。书单里大多是阅读难度较低,但却趣味横生,深受儿童喜爱的书籍。比如,纽伯瑞儿童文学奖的作品和其他一些杰出但容易读懂的小说,像《幻象天堂》《波普先生的企鹅》。对于中国的学生来说,《草房子》《夏洛的网》《城南旧事》等等便是不错的选择。当然,你也可以参看国家图书馆发布的《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表》。
步骤四、少年创作计划
这项计划本身并不复杂,就是要求学生在一年的时间来完成一本书。难就难在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耐心。
数学家克莱因说:“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科学可改善物质生活,但数学能给予以上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