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去逛商场,偶尔会遇到很多看起来“蛮不讲理”的孩子,为了和妈妈要一个喜欢的玩具,高声大哭躺在地上不起来,向妈妈示威,不管妈妈用什么样的方式诱导孩子都无效,最后大多数情况下都会以妈妈妥协的方式结束。这个时候很多妈妈都会非常纠结,怎么样才能帮助孩子改掉这种习惯呢?
用贴标签的方式帮助孩子,和孩子一起改正(这里的标签是指正面标签)。心理学关于标签的看法“正确的标签可以在无形中引导孩子向标签所指引的方向前行”。如果我们能够高效使用这种标签法,孩子的很多习惯都会慢慢改正。
(一) 让孩子真正认识到自己行为
如果之前没有和孩子达成共识,那就在现场直接和孩子进行正向聊天,给她买东西并告诉她为什么会给她买,不是因为她的哭闹,而是在没达成共识的情况下可能作为妈妈也有想象不周的地方。
如果和孩子之前达成共识,不建议用买东西的方式进行妥协,不管孩子如何哭闹,抱起孩子回家,回家之后在保证孩子安全的情况下让他自己去反思,直到他自己停止哭闹。
不管上面哪种情况,在孩子情绪平静后认真和她进行谈话,让孩子尽情去表达自己当时的想法,同时妈妈告诉孩子自己为何会那样做。彼此做好2个约定。
1. 遇到自己不顺意的事情该如何去解决问题,不能凭着自己的哭闹去抗议。
2. 要遵守彼此的共识。
(二) 借助孩子同学或者自己朋友的力量
下一次在孩子出现同样的情况下,用俏皮的语言和孩子说“记得2个约定吆。”只要看到孩子比上次表现好的地方就不断夸孩子,用二级反馈夸赞孩子,用以塑造孩子的行为。
同时让朋友无意间对孩子的这种改变进行大肆夸奖,比如朋友在家做客时,比如在路上偶遇同学时,同学无意间的提起等,借助他人之口会让孩子更加有一种自豪感和被在乎、被看见的感觉。
经过妈妈和他人的夸赞,孩子心理对这方面的行为就会更加在意,以后遇到同类型的事情就会进行刻意的改进和练习。
(三) 借助老师的力量
可能孩子行为在通过2层的夸奖之后会有很大的改观,如果能进行再深一步的高温效应,就会极大增强孩子的自信,让这种行为完全嵌入孩子的内心。那就是借助在孩子心理最有权威的那个人,比如说班主任、孩子非常尊重的代课老师。家长可以私下和老师进行沟通说明情况,然后让老师在家长会或者公开场合表扬孩子,强化孩子的这种意识,让这种“被看得见”能够真正嵌入孩子的脑海里。
和孩子提前达成共识,通过借助各方面的资源,让孩子真正感受到自己的行为被很多人都看到并且非常认可,这样她会是什么样的感受呢?我自己深有感受,在特训营里,闫老师给了我一个“救火”标签,所以在团队每次需要帮忙的时候,我觉得就是自己需要出场的时候,这个标签让我在这方面有了更加强烈的帮忙意识。我都享受这种被认可,何况孩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