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时候经常有读不了一会的时间就觉得犯困,特别是读些烧脑的书籍,比如最近在读的《学会提问》或者是专业领域的书籍时,这种现象尤为明显。往往是两只眼睛盯着文字,思想已经不知神游到哪里去了,回过神来想重新振作起来又发现过不了多久又神游了。心情的不好自然不必说,更糟糕的是读书的效率是极其低下的,看了一个小时的书可能都不知道书中到底在讲什么。有时也会觉得这种书太无聊了,读了也没什么用。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对书中内容的认知不足是一部分,在接触比较陌生的领域时,知识储备的匮乏导致了在阅读的时候脑中的旧知识并不能与新知识产生有效的连接,只是单纯地输入陌生至极的信息,兴趣提不上来,容易走神。这种原因的解决之道是找这个领域比较浅显的入门书籍进行阅读,在脑中对该领域形成一个大概的框架,再深入接触其他书籍。总不能鸡同鸭讲,自己不知所云吧,这方面很多人已经有了认识,暂且不表。
读书读不到半个小时就昏昏欲睡的原因还有一个是比较重要的——缺少及时的反馈。为什么你能够玩游戏玩个几个小时都神采奕奕,而读一会书就想睡觉了呢?
游戏的反馈周期短,读书的反馈周期长
游戏的反馈往往是即时的,升级打怪立刻就能得到经验,得到奖励,而其设计也是朝着这个方向去的,缩短周期,加大对玩家的持续刺激,使其能够长时间不厌烦的玩下去。而读书有一个作用是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或者是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和视野。实用类的书籍实用效果显著,能马上用,而对于其他书籍,往往了解完作者想表达的思想内容后,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距离还有很远。而我们在看书的时候很容易陷入为了看书而看书的状态而忘了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指导生活。只是动用了视觉,而没有动用大脑思考问题,距离应用的时候反馈周期太长了。
有没有办法可以改善这种情况呢?
既然原因是没有反馈,或反馈周期太长了,那就缩短反馈时间,给予足够的反馈。
对于许多考生而言,在考试前的那段时间里面,学习的效率是较高的,往往可以在一个晚上就能够把试卷大致的背下来,然后翻一下书,大概对照一下知识点,就能够很好的掌握书中的框架和主要的内容,就可以上考场了。这在我看来就是一种在短时间内持续不断反馈的过程。不是枯燥地背书,而是迫于考试压力去有目的性的看考题,然后不懂得时候只能去翻知识点,以一种解决问题的反馈方式去掌握知识,效率大大提升。
读书也是如此,对于没有基础的读者,在了解整个框架后,如果能够在阅读过程中拿一张纸,记下脑中闪过的灵感,记下关键字,做笔记,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反馈,要输出则要思考,就不止是为读书而读书,而是有目的性的读书了。对于大块头的书籍,比如专业领域的指导书,通过课后做题来学习知识点就和之前提到的为考试学习的方式是一样有效率的;学编程与其单纯地看书,不如打开IDE试着自己打代码;高一点的格局,所有行动也是如此,知道了某件事的好处,先试着干起来,生活会给予我们很多反馈,在这个过程我们会主动去寻找更好的方法去优化行动,这样的一种正向反馈在很多事情上我觉得比花费大量时间准备而不动手好太多了。
举个栗子
自己再看《学会提问》这本书中关于描述性假设的时候,整个人一下就懵逼了,头脑绕成一团,有种每个字都认识但就是不知他在讲什么,最后还是在看了后面的习题,回过头来才理解那些“正确的话”说的是什么意思。
不断思考结论和理由之间存在的鸿沟
寻找没有明说出来的支撑其理由的那些想法。
将自己置于作者或演讲者的立场。
将自己置于反对的立场。
认识到有可能存在其他方法来获取理由中提到的好处。
方法总是很多的,应付不同的事情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只要有效就行,这是“术”,而我认为的解决这些问题的“道”则是持续反馈,至于用什么办法,挤挤总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