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篇,写来回答两个宝妈的问题:是否应该按照分级阅读标准来为孩子选书。个人认为,分级阅读只能作为一个参考,所谓几岁以内应该读什么样的书,是给予父母的参照,并不是拿来给孩子设限的。比起那些条条框框,更为实际和重要的是孩子自身的阅读体验。好的读物能够同时满足“应该”和“喜欢”这两个原则, 可即便只满足了“喜欢”这一条,我们也用不着过分担忧。
孩子几岁应该读什么书,谁说了算?
说起来,我似乎是有些经验。
但事实上,我好像又没有什么发言权。
儿子读的书早已经和分级阅读标准差的远了。
他俩的口味不能算奇葩,但也决不在正常的范畴里。
上个月迷恋《手枪和冲锋枪》,这个礼拜就爱上了《变形金刚》。
以前我认为一个未满三岁的孩子,他的好朋友不应该是小猪小熊小猫咪吗?
不,儿子告诉我,我们应该集结复仇者联盟。
不但每天要把一本无聊浮夸做作的
破钢铁侠讲很多遍,
还要给家里每一个人都安排相应的角色。
小儿子是钢铁侠,大儿子是美国队长,
我和宝爸分别是雷神和绿巨人。
能被儿子纳入他有限的知识体系,
个人感觉十分光荣。
可被要求抱着钢铁侠的玩偶睡觉,
就着实有点过分了。
昨天睡到半夜膈得深疼,
一摸,满床都是生硬的玩偶。
不记得是哪个专家说,看不合时宜的书,
对于儿童的心性可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我也诚惶诚恐,
担心变形金刚会不会把我儿子的世界观带偏了。
前几天出去玩儿,
他俩对着一个不停显摆一辆新玩具的小朋友说:
“钢铁侠,上!“
俨然就是两只好斗的小公鸡。
双宝姥姥说,别再给讲什么打打杀杀的,
看把孩子都给误导成什么样了。
真是惊讶,
人的心性真的这么容易就被一本书左右吗?
琢磨一下,不对。
是不是不看变形金刚,孩子就不会斗志昂扬了?
回头想一想自己的经历,我释然了。
我妈是老师,受她的影响,我很小就喜欢看书。
识字后,就把家里仅有的语文课本还有其他《故事会》一类的杂书陆续看完了。
那时候条件有限,找书的途径也很少,
我妈就从学校的图书室拿回书来给我看。
一所乡村小学,
所谓图书室不过就是老师办公室放着的那一个书架。
摆着的都是什么《红与黑》、《傲慢与偏见》
等破了皮的世界名著,还都是未删减版的。
我哪里认得那么多字,
也完全不知道讲的是什么故事,
只想知道主人公最后死没死,
于是就硬着头皮把能看懂的情节一一看过了。
对于那时的我来说,
这些书显然都是不合时宜的,
大多讲的都是情和爱。
原则上讲,看了这些书我应该开窍比较早。
可事实呢?
那些比我更早开始早恋的同学,都没看过这些书。
那我岂不是白读了?
所以说,
书,对于人的心性到底有多大影响,没有定论。
而且即便能够带来好的或者坏的影响,
多少也要有一个质变到量变的过程。
不至于看了几本超越年龄段的书,就早熟了。
说到底,读书这个事情,兴趣更重要。
而且更应该强调的是,
每个人的兴趣点绝不一样。
这也是我为什么倡导要读得多读得宽泛。
家长的视角和孩子的不一样,
或许我们只是在关注孩子有没有看懂,
有没有学到应该学到的道理,
可孩子只注意到,画上的蛋糕看起来真好吃。
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阅读体验哪里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
孩子的感受不见得就比成年人的低级。
上个月讲《司马光砸缸》,
儿子说:妈妈,这个大缸要是用玻璃做的,
一下子就砸开了。
不同的角度,别样的智慧。
除了司马光是个聪明勇敢的小孩儿,
我们绝对还可以获得更多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