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振宇2018年“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中提到,管理大师德鲁克有这样一句话:
对创新的最大赞美,莫过于人们说——这太显而易见了,为什么我就没想到呢?
《精益创业》一书讲的正是这些小而精,且极具实操性的理论知识和经验分享。
本书作者埃里克·莱斯是硅谷科技公司IMVU的联合创始人及CTO,他提出的“精益创业”理念,在许多新创企业、大型公司及风险投资公司中起到了巨大作用。
看书名好像是给创业者看的,而认真读完,你会发现,其中分享的概念和逻辑对工作和初期创业创新行为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经得起实践推敲。
--1--
什么是精益创业?
“精益创业”(Lean Startup)理念中的关键概念是“最小化可行产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MVP),它指的是可以使用最少资源、被最快制作出来的、可执行基本功能的、能被用户使用的试验性产品。
创业者应该以最快的速度将最小化可行产品发布出去,然后根据用户使用它的反馈来进行优化。而这一过程被称为“开发—测量—认知”(Build—Measure—Learn)的循环。
任何新创企业或者产品,如果不构建最小化可行产品来做试验,就无法在现实中被测量验证,更无法基于反馈来学习和改进,只能游离在市场之外。闭门造车,结果只能是不断偏离航道。
早期的产品生产流程,是在周密、系统的规划后,一步步的完成项目的各个组成部分,最后打造出一个精致的产品面向用户。而在当前市场环境下,需求日新月异层出不穷,许多或隐或现的不确定因素,创业者们很难识别和观测。
要知道,这个世界上的机会和可能,在别人找到你或者聊天提起的当时,绝大多数人,是意识不到的。
精益创业的思维,就是抛弃这种冗长呆板的计划,用反复试验和获取反馈的方法来探取环境,通过迭代优化最终进化出一个最好的产品。
这里就要提到一个概念,即“大批量的死亡螺旋”。以前的生产流水线都是提倡大批量生产,比如施工队伍要开工都是等几十张设计图做好后才开始做,这样带来的后果就是一个出现问题就要全部重做。而单件流的方式,则可以不断试点推进,完善修改。
同样的道理,把具有基本功能的最小化可行产品尽快推出,接受检验测量,并不断完善,才是我们要做的事情。
像如今的我厨之类将半成品送到用户家里,解决上班族没时间买菜的痛点,其实都来自最早的桌上美食(Food on the Table)。需求切入点很小,可做的产品却很多。
--2--
如何打造自己的“最小化可行产品”?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人生就如同创业一样,充满着不可预知和无法确定的未来,虽然我们有宏伟目标和完美计划,可是,不坚决执行或者不立即执行,以及现实中各类猝不及防的中断,都会影响你的节奏。
所以,一定要先去做。
“先准备好再上场”的传统观念在实际应用中的致命问题在于:我们永远都无法“完全”准备好,我们能力有短板、信息不完全,未知的东西太多,如果一直准备下去,是没用的。
做出实实在在东西的这个过程,会让我们思路更清晰,思考更深入,视野更开阔,格局自然而然也会提高。
对个人来讲,自己的最小化可行产品实际上很简单:读完一本书的书评是一个产品,基于实习经历写成的系统性总结报告是一个产品,画画技能带来的绘画作品是一个产品。
基于此,我们便能知道,个体应该如何应用这个理论更好的打造“自己”这个产品,并借用不同的载体传播出去。
--3--
怎么落地开展?
2008年,因为假货困扰而新开淘宝商城的阿里,在当时的CFO逍遥子张勇的带领下打算在秋季的时候搞一个类似美国感恩节大促销的活动,不知谁的提议定了11月11日,让商家搞一次促销,而绝大多数商家都拒绝全店五折并包邮的建议,最终只有27个商户参加。
这一天,没有人觉得能发生什么。最终的结论是一天交易额突破5200万,相当于国内最大百货商场半个月的营收。互联网的聚合力,第一次显示出它的强大影响。
后来张勇在湖畔大学授课回望这段历史时感慨道:
大部分今天看来成功的所谓战略决策,常常伴随着偶然的被动选择,只不过是决策者、执行者的奋勇向前罢了。
每个商业计划都是从一系列假设开始的。
在假设的基础上,提出战略并实现企业愿景。在逐步证实的过程中,发现假设终归是假设,现实中会有错误,所以新创企业早期需要尽快验证这些假设,并不断调整。
然后,找到真正可行的增长模式。
一个公司的增长率取决于三个因素:单一客户获利率,获得新顾客的成本,以及现有顾客的重复购买率。
Crockit这类教育产品的网站,前期是从提供某一个特定品类如GET的辅导开始,单一需求的顾客集中在网站上得到自己想要的辅导,复购率很高。
后期扩展过程中,团队发现了其他类似的辅导需求,网站把服务这个产品进行转化,即为大量标准化考试准备提供辅导。辅之以名师指导、自我和同伴群互相激励这种举措,大大提升了客货量和复购率,降低获客成本。
转变的前期调研工作主要是基于“同期群分析”(Cohort analysis)。
影响和指导我们做决断的,并不是总收入和总顾客数量这样的累积总额或者总数或者平均数,而是分别接触产品的每组顾客的表现,每一组被称为一个同期群(cohort)。
购买转化率和用户留存率是回答业务问题的关键指标,所以我们要了解从注册到完成购买每一步的用户流失率,以及最后的购买转化率。比如某个内容APP,可以基于创建账号的24小时内发布内容的用户来监测和分析。
此类分析可以让我们剖析真实的用户行为和用户价值,更好的预测未来收入和产品发展趋势。
--4--
如何对待用户?
Facebook早期成长中最打动投资人的两点:一是它的活跃用耗费在该网站的时长;二是抢占最初几个大学校园的速度超过半数同类产品。
早期与顾客接触的目的并非要寻找确切答案,而是在基本的大致层面,确认我们了解潜在客户以及他们的问题。
有了这些了解,我们可以创建一个“顾客典型”,旨在将顾客目标具体化。
这个典型是产品开发的重要指南,确保每个产品开发团队日常工作优先顺序的决策与企业希望吸引的顾客相符。
精益用户体验(Lean User Experience)中认识到,顾客典型是一种假设而非事实。我们必须通过经证实的认知,证明我们能够用可持续的方式服务此类顾客,否则顾客形象就是暂时的。
每个产品的早期使用者不见得是主流客户,后续精益业务或产品,进行客户调研和对话时,要在主流消费群中展开,也即飞跃“精益用户体验”。
如IMVU这个场景聊天网站,想要借鉴当时最流行的表现3D虚拟人物的移动路径,但技术研发一直无法做到,最后上线了从一个点直接跳到另一个的功能,却深受用户喜爱,而后逐渐有了自己的市场。
这也再次验证了前面张勇所说的话,偶然的被动选择,之后就是奋勇向前,"精益创业"离我们并不遥远。
本书还有很多章节和概念,都具有意义,不多做列举。
在此,基于个人框架进行解读和整合,期待有益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