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得到幸福的方法如此简单,只要做到这一点就好。
文:朵拉迪
除了真有异能的人士外,我想关于食物,应该都是每个人最基本的需求。就连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都说对食物、水、空气、住房和穿着等的生理需求是级别最低的需求,人们在转向较高层次的需求之前,总是尽力满足这类需求。而在最低级的需求中食物是排在第一位的,当一个人在饥饿时不会对其它任何事物感兴趣,他的主要动力是得到食物。
美味的食物往往能带给人最简单的幸福。许多人在成为胖子的这条道路上,对食物总有一种特殊的眷恋,而很多时候是会为了寻求心理安全感拼命的拿食物填压。这种做法其实让食物失去了本身的魅力,仅仅成了缓解自身压力的利器。
今天我想介绍的这个人,他对食物有着满满的尊重,他做出来的食物总能把幸福的那一面呈现出来,他不是厨师却因为自小爱吃,执着的追求着食物的本源,找寻最原始最契合的滋味。
他是香港的欧阳应霁,爱吃成痴。他食谱中没有单一的文字图片堆砌,总是把食物和故事交错呈现,你读的是食谱,品的是人生百态。他不光对美食钟情,还悠游漫画、旅游、家居、文学等领域,欧阳应霁自言要当个贪心、快活、认真的跨媒体导游,他说要诀就在于他告诉自己不是有钱人,不汲汲名利,并学习“站在周边”的哲学,因为一旦成为焦点,视野和空间都会变小了。我认为他才应该是最早“斜杠青年”的实践者之一。
我读他的《快煮慢食——十八分钟味觉小宇宙》,看他用十八分钟快手快脚全无难度地只做一样东西,可以是汤可以是面是饭是前菜是甜品,都是那些最能讨好五劳七伤的自己的comfort food。我是懒人,让我花三四个小时像广东人一样熬一锅滋补汤恐怕是没那个耐心,但却心甘情愿的学着欧阳老师的做法,偶尔用十几分钟做一道异域风情的小菜或是中西合并的创意菜去满足自己,或是进一步惠及家人朋友,往往也能博个满堂彩。
欧阳应霁说:“慢,是一种做人原则一种生活态度一种语言节奏;慢,是这个纷扰大时代的一种难得的奢侈。”我们每个人都太赶太赶,偶尔慢一点,亲手做一餐饭,和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享受这份奢侈,这份最简单的幸福。
读他的《半饱——生活高潮之所在》,看他寻找糖桂花的前传,重温提拉米苏初恋的滋味,为挚爱的洋葱流出快乐的眼泪,也曾自我麻醉勇于尝试极苦的蔬菜原味。
《半饱》这本书,各种中西合并,超级混搭。只有你想不到的组合,没有他做不出的菜色。我知道了黑豆和菠菜的组合再勾搭上黑芝麻就能成为一道最下酒的销魂小菜;我也知道原来只要烧开一锅开水,放入大量的蒜头,几片香菇,当然还有一只鸡。在那水花翻滚中就能找到最温暖感人的滋味。
我看到的不仅仅是书中呈现的种种美味,还有世界各国的饮食文化不同。认识许多我不知道的食材香料,学习如何让不同的食材香料发挥出色。最重要懂得享受过程也许真的比得到结果或找到答案更有意义。
而他说学会半饱,保持半饱,头脑才会相对灵活清醒,知道自己其实最爱吃什么,才会对下一顿美味永远有活泼迫切的期待冀盼。
半饱我还做不到,但我会学着去尝试,因为半饱是一种完成,半饱是生活高潮之所在,半饱是一种感觉,那样的感觉有一天会让我不自觉的发出真好的感叹。
细数欧阳应霁的美食系列,读的最迟的是这本《天生是饭人》,这一次他不是自己动手做饭,而是天南地北寻访那些爱吃会吃擅做的好友,用他们各自的厨房一起做了一场“饭人”的盛宴。作家舒国治曾说:“应霁最教人佩服与羡慕的,是他最勤于又最乐于上山下海去找出好的食材和好的吃家,然后坐下好好吃一顿饭。”
这本书中你除了可以看到欧阳的各国“吃货”朋友在自家的厨房做出最美味的菜品,还能感受到不同家庭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最最重要的是一家一饭一故事,有关梦想有关人生态度的种种,隔着文字我都能感受到故事里的他们围坐餐桌前畅谈的幸福。
即使懒惰如我看到图片文字中洋溢着的幸福感,也蠢蠢欲动地想要动手尝试做一餐饭,想象家人就餐时幸福的笑脸。我是在给你推荐一个人一些书,更是推荐给你我看到的小幸福,每个人只要参与就能触摸到的幸福。
旁观太被动,参与才过瘾。你和幸福只差一个参与。你要的幸福参与就好,参与就好,参与就好,重要的话切记说三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