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不服输叫中国女排,有一种不放弃叫中国女排,有一种大国魂叫中国女排。
经历了撤档、改名,一部国人期待已久的《夺冠》终于在2020年9月25日正式上映,两天票房过亿。国庆工作间隙,陈璋老师带我们忙里偷闲,一偿所望。
俄国作家果戈里曾说过一句话:为了国家的利益,使自己的一生变为有用的一生,纵然只能效绵薄之力,我也会热血沸腾。
看完《夺冠》,相信每一位国人的心都是滚烫的,我私以为,它的价值已不需用分数去评判,至少在精神层面,它的存在本身就有一种无法撼动的意义,尤其在今年中国较为曲折的大环境下。
电影讲述了中国女排从一无所有到所向披靡的过程,三场决赛作为缩影,盛转衰后绝地反击,直到影片中最后一场中国队对巴西队,全胜后,影片一度寥寂,没有极喜的欢呼雀跃声,也没有女排们的呼吼,全世界的安静,都只为了以注目致敬。
影片还原了80年代,中国物质贫瘠,百废待举,极少话语权,但,一切都蓄势待发。表现在体育竞技的球场上,其中一个镜头是巴西主场上的观众,对中国女排大喊:这不是乒乓!此时,我们亟需一个突破口回应外界“中国只会玩小球”的嘲笑,就在这种环境中,以“铁榔头”郎平为代表的中国女排横空出世。
——“滚上一身泥,磨去几层皮,苦练技战术,立志攀高峰。”
观影结束后查阅了一些资料,当年,在中国漳州,工人们匆匆用28天建起了一个以竹竿为架、竹篾为顶,黄土、石灰、盐水三合一的竹棚馆,而这,便是我们中国女排最初的训练场。翻滚、跳跃、腾挪、辗转,在这种极为艰苦的环境里,女排姑娘们一次次飞扑、跪滑、冲刺......陈伤加旧痛,淤青无数,睡觉都无法侧眠。
——“日本人、美国人不会对你手软。”
这是影片中袁指导的一句话。他说这句话时,女排姑娘们已连续训练了多个小时,但还是凭借着本能继续坚持,将砸过来的排球接起打回。她们欲用无数次的训练,让所有动作一气呵成,让所有接球、扣球、发球都成为本能的肌肉记忆。
没有美国的先进科技,女排姑娘唯有死磕。袁指导的命令如军令——“把拦网抬高15厘米,练!”姑娘们二话不说,跳、扣、打,近乎玩命。她们知道,美国的计算机算得出规律,算不出精神;算得出人的打法,算不出人会拼命。心中别无他念,只有球,唯一的目标,就是夺冠。
————“天要压我,我劈开这天;地要挡我,我踏碎这地。”我不禁想起《悟空传》的这句话。纵使浑身伤痕累累,女排姑娘们也从来不诉一声苦,从早到晚,竭尽所能,反复训练。只要打不死我们的,都使我们坚强。
1981年,中国女排先后战胜了巴西、苏联、南朝鲜、美国、古巴和日本,又在世界杯夺取了冠军。1982年,在世界女排锦标赛中夺冠。1984年,在洛杉矶奥运会上夺冠。1985年,又一次世界杯夺冠。1986年,第十届世界女排锦标赛夺冠。
电影字幕中的条条捷报,让人热泪盈眶。
新华社曾有这样的评论:中国体育在三大球项目万马齐喑、昏昏欲睡的关口,还有中国女排振聋发聩般地登高一呼、应者云集。中国女排不愧是行走的“中国魂”!
辉煌后近20年无冠
中国女排曾经给正处于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带去希望,正因如此她们后来经历的沉默与低沉才更令人揪心。
那段时日,“铁榔头”郎平作为职业体育人受聘于意大利、美国等团队,在各大世界比赛中取得骄人成绩,而此时,中国女排却在经历最“危难”的时刻。
2008年北京奥运会,郎平率领美国队获得银牌。有的国人气急败坏,比赛现场大骂郎平,还有的矛头直指女排——“中国姑娘,高不过俄罗斯,跳不过巴西,力量打不过塞尔维亚和意大利,拿什么和人家拼?”还有人说:“中国女排昙花一现罢了,不过尔尔。”但体育不是游戏,中国女排也不代表一支球队,而是一个团队,是中国精神。正如影片里所说:“中国排球,没有我,没有你,只有我们。”
终于,2013年,郎平回归,再度挂帅,冲刺里约。2016年8月21日,中国女排3:1战胜塞尔维亚,时隔12年,再度让世界刮目相看。
台湾作家简媜说,当上帝赐给你荒野时,你别慌。因为那意味着,他要你成为高飞的鹰。
中国女排忍住了寂寞,走过了荒芜,始终不忘心中热血,追逐前方荣光。不知前路输赢,却也拼尽全力,一路虽摇摇晃晃,但爬起来抖抖尘土,目光依旧坚定。
不论经历几代人,依旧如此,相信这就是永不放弃的女排精神,任何低谷,都只是挑战,挺住、拼搏、协作就能迎来黎明的曙光。
2020年,中国经历了霜冻的一年。每一位国人都同国家一起坚守、苦熬。《夺冠》上映,我们深感身为中国人的温暖和有底气。女排精神,将助力我们除万难,定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