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失恋了,
是茶不思饭不想;
而我呢,
是吃个天荒地老。
反正不饿的是明明,
又不是你。
A
前几天听到两个女孩子聊天。
一个女孩说:“你知道吗,其实减肥最快的办法就是失恋,你轰轰烈烈的谈一场恋爱,然后分手,肯定会茶不思饭不想的,自然就瘦了。”
我还没有来得及反应这个观点的对错,就听到另一个女孩说:“唉,不存在的,我要是失恋了肯定会吃个天荒地老的。”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在情绪很不好的时候,就想吃个不停。明明没有饿的感觉,嘴巴却不停的吃掉了手边的饼干,薯片,巧克力。
而这样用食物来发泄的这类人通常身材不是很好。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混淆了真正的饥饿感和情绪上的饥饿。
情绪性进食(emotional eating),指的是因为饥饿以外的原因产生食欲,比如在情绪的刺激下产生一种难以抑制的想吃东西的冲动 (Arnow, Kenardy & Argas, 1995)。
这种情况下,食物被当作了填补某种情感需求的工具,而不再是为了解决生理饥饿(physical hunger)。
B
长胖表明看似是饮食习惯的锅,实则根源却是情绪的问题,我们的情绪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呢?
1、 你可能太空虚了。长期的情感空窗可能会让我们混淆饥饿感和空虚感,特别是当自己的情绪不被别人理解时,我们内心的空虚感会愈发强烈。
而吃,又是我们感到空虚时下意识的一个行为,把胃填满,这也是我们填补内心空洞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
所以难过的时候我们用吃来安慰自己,无聊的时候嘴巴也不停歇,生气的时候需要用一顿饭来解决。
长此以往,我们可能会渐渐分不清自己到底是饥饿还是空虚,什么样的情绪都用食物来安抚。
2、我们其实还不懂得怎样安慰自己。
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如果感到伤心失落时不能得到重要他人或亲密他人的理解和安慰,那我们就有可能不会学会如何安慰自己的负面情绪。因为我们都是从别人对自己的安抚中习得自我安慰这一技能的。
所以成年后,因为我们缺乏安抚自我的能力,负面情绪出现时我们也不知道从何处寻求感情上的支持,于是只能用食物来安慰情绪。
C
我们一定也很好奇,为什么吃的时候我们会感到这么愉悦呢?我们大脑中有一些细胞会释放多巴胺。
多巴胺是一种神经传导物质,用来帮助细胞传送脉冲的化学物质。这种脑内分泌主要负责大脑的喜好,可以传递兴奋及开心的信息,也与上瘾有关。
当我们积极地去做某件事时,大脑就会开始分泌多巴胺,这时我们就会产生愉快的感觉。
而且高糖分、高热量的食物尤其会加深这种快乐的感觉,因此情绪性进食极易引起肥胖、营养不良等健康问题。
所以有些人在暴饮暴食之后会产生深深的内疚感,吃完之后可能会用催吐、吃泻药这样极端的方式来减轻进食之后的罪恶感。
这时食物已经不能带给我们享受的快乐,它变成一种发泄的工具,很多时候我们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在吃什么,好不好吃,进食已经变成了一种惯性。
长期以往的情绪性进食会使人产生一种失控感——无法控制自己在恰当或不恰当的时间吃什么,不吃什么,以及吃多少。
失去对自我行为和意志的控制感也会损害我们的自尊水平,让我们对自己的评价降低。
所以首先判断自己是不是真的饿了,如果觉得自己可以少吃一点,那就干脆不要拿起零食。
心理的饥饿感不是进食所能填满的,不如让自己有点事做,用充实的生活来填补内心的空虚感。